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天下 >> 国内  >> 正文

经历艰辛 走向胜利(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人民日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7月3日,记者沿着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路线,再走长征路。  本报记者 刘书文摄

  “我们决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陆定一在《老山界》一文中详细记录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情形。来到红军长征途经的老山界,群山连绵,山峰陡峭。虽然战火早已远去,依然可以寻到当年红军留下的印迹。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转移到了广西桂林资源县境内的油榨坪,计划休整几天再去湘西,但蒋介石在湘桂边界布下重兵,企图将红军彻底消灭。

  “12月3日,中革军委发出命令,决定继续西进,摆脱敌人。12月4日至8日,中革军委一、二纵队和红五、红八军团分三路翻越老山界,经龙潭江、过雷公岩、翻越百步陡、到达资源县两水苗族乡的塘洞村。”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专家农丕泽介绍,三路部队会合后,继续向湘黔边界前进。

  中央纵队于4日傍晚到达山脚,连夜翻爬老山界,山路狭窄湿滑,山雾时起时落,稍有不慎就会跌落悬崖峭壁。兴安县委党史办公室原主任罗基富说,尽管条件艰苦,红军将士们依旧信念坚定。

  兴安县融媒体中心主任赵时斌的外公陈儒富当年曾给红军提供食物和杂货,“山上海拔1800多米,冬天夜里非常冷。外公说,红军战士虽穿得单薄,却个个斗志昂扬,而且他们非常讲纪律,买东西全都付了钱”。

  高山虽陡,却愈发坚定了红军战胜困难的决心。桂林市委党史研究室专家黄利明说,“红军忍受住饥饿和疲惫,扛住了牺牲的痛苦,革命从此一步步走向胜利。”

  85年后的今天,记者再走“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雨滴渐密,山路崎岖,鞋子沾满泥泞,脚步变得沉重,雨水夹杂汗水,浸透了衣服。有人被路边伸出的树枝划出伤痕,有人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滑倒……

  “今天再走这段路,我体会到了长征的艰辛和伟大。”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许大为说。广西日报记者巫美桥红感叹:“红军战士突破自我,一路向前,最终迎来了曙光。”

  崇山峻岭见证了红军一往无前的坚定,也见证了后人沿着先辈足迹继续奋斗的决心和勇气, “红军在异常艰苦的战斗环境中,还做了大量宣传工作,我们要继承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发扬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兴安县委宣传部部长庄慧琼说。

相关新闻
福建:以推介活动为新契机 加快新时代新福建建设

参加外交部福建全球推介活动的我省各地各部门相关负责人和企业家表示 以推介活动为新契机 加快新时代新福建建设 台海网7月8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外交部福建全球推介活动在京举行,让全球领略了福建的生态环境高颜值、经济发展高素质。参加推介活动的我省各地各部门相关负责人和企业家深感振奋。大家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

追寻湘江战役遗迹,感受信仰之力(图)

105岁的支义青老人(右一)正在讲述帮红军架设浮桥的过程。   本报记者 邝西曦摄   红军后人正在观看湘江战役形势示意图。   严立政摄(人民视觉)   位于广西兴安县的福建籍湘江战役红军烈士纪念碑。   本报记者 刘佳华摄   一湾碧水,蜿蜒北去。   在广西兴安县城北15公里的界首古街旁,坐落着一座名为“红军堂”的砖瓦房,堂前的湘江宽不过百米。  ...

记者再走长征路:“红军楼”里话恩情

“红军楼”里话恩情(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位于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龙坪村的红军楼。   本报记者 刘书文摄   “吴老优被烧掉房屋一间,领得光洋20块,吴连芳被烧掉房屋两间,领得光洋30块……”这是85年前,广西龙胜县(现为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龙坪村发生的一幕,红军在向房屋被毁的群众发放救济款。   龙胜地处湘桂交界处,位于越...

何须马革裹尸还——重访红二、六军团出发地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何须马革裹尸还——重访红二、六军团出发地   新华社长沙7月6日电 题:何须马革裹尸还——重访红二、六军团出发地   新华社记者柳王敏、袁汝婷、马云飞   贺学舜在湖南桑植县洪家关乡贺龙故居内留影(6月20日摄)。新华社发(陈泽...

记者再走长征里丨最后的湘江抢渡:用生命向信仰交出答卷

这是位于广西全州县城西北角的易荡平烈士之墓(6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凤凰嘴是著名的湘江渡口,位于广西全州县凤凰镇。渡口不大,一艘简易铁船固定在横跨湘江的铁索上,人们依靠摆渡人拉动铁索过江。 80多年前,最后一批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