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天下 >> 国内  >> 正文

探讨:就业替代压力大 高校能跑赢AI吗?(2)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软能力”是最难替代的独特优势

  笔者的研究结果显示,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更容易进入人工智能就业替代率更低的行业。基于计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重点大学主要是通过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帮助他们进入就业替代率更低的行业,降低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风险。

  究其原因,首先,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拥有更强的“硬能力”。普通高校更加注重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和应用性,侧重提高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制造业为主的经济发展阶段,人力资本理论的解释力很强,认为学校教育可以通过传输知识和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就业竞争力。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制造业的技术含量更高,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更高。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冲击,记忆、复述、再现等初级加工信息的能力容易被机器所替代,具备更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

  其次,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拥有更强的“软能力”,拥有良好的人格特征。人格特征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特征,可视为影响个体劳动力表现的非认知能力。人格特征并不完全由父母遗传先天决定,有40%~60%的部分较为稳定,它还可以通过教育干预来实现自身的有效积累。《21世纪技能》一书的作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和创造力是21世纪人才竞争最重要的四项能力。而在这方面,重点大学做得更好。根据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数据统计,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在创新创造能力、批判性思维、复杂问题的处理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信心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增值评价。

  笔者认为,人工智能在给各行各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个人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社会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需要培养基于认知能力的高阶思维。本杰明·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由低到高的六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以往的高等教育满足于前几个层次,未来应上升到最高层次——创造。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复制各类行为,用极快的速度执行任务,但创新能力、注意力、包容力、自信心等都是代表个人综合素质的人格特征,这些方面都难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个人的人格特征属于“软能力”,可以成为其难以替代的独特优势。

  高校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冲击

  我国在2018年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指出,要求推进“新工科”建设,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到2020年建设100个“人工智能+X”复合特色专业、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

  今年3月,教育部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等35所高校获得首批人工智能专业建设资格,人工智能专业在2019年通过“自动化类”大类专业招生,授予工学学位。

  此外,教育部公布的名单中还有203所高校获批“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101所高校获批“机器人工程”专业,96所高校获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25所高校获批“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25所学校获批“网络空间安全”专业,14所学校获批“物联网工程”专业。由此可见,许多高校已经开始筹建人工智能专业和人工智能学院,重视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努力推动人工智能的学科建设。

  笔者认为,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可以分为四个方面:首先,人工智能的“发展效应”表现为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直接影响,该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平均收入最高的行业,就业机会将持续增加;其次,人工智能的“创造效应”表现为对某些行业的间接影响。基于熊彼特的内生增长模型,人工智能能够提高单位生产报酬,利润的提高会促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增加就业需求。不仅如此,自动化还会创造出一些劳动更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岗位;第三,人工智能的“低替代效应”对相关行业就业规模的影响不大。比如,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行业,其从业人员中高校毕业生的占比很大,而这些行业也是高校毕业生喜欢就业的行业,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会减少这些行业的就业需求;第四,人工智能的“高替代效应”对相关行业就业规模的影响很大,这些行业的就业规模将显著萎缩。

  高校要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冲击?笔者建议,首先,应该建立健全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相应地减少人工智能就业替代率高的专业招生数量;其次,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增强对高技能岗位的适应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此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固然重要,但还要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人才与市场的需求匹配度。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表现存在差异,只有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的信息网络,健全服务体系,才能提高专业人才的就业效率,将不同专业人才匹配到所需要的岗位,提升社会的整体运作效率。

  (岳昌君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张沛康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硕博连读研究生)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相关新闻
泉州:专科院校以上毕业生“先落户后就业”

台海网6月27日讯 据福建日报APP—新福建报道,日前,泉州市出台《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及重点群体户口迁移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有意来泉州创业、就业(包括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普通院校专科学历或中级职称以上专业人才,实行“先落户、后就业”政策,本人户口可迁入泉州市、县(区)政府所属人才公共服务机构集体户。 《通知》对来泉高层次人才,实行“无门槛”落户...

厦门市人工智能企业获亿元级战略投资

台海网6月26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厦门市自主培育的人工智能企业厦门瑞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为技术”)近日获知名房企绿地集团亿元级战略投资,双方在上海举行战略投资签约仪式,达成“战略投资+产业协同”的双线合作模式。   总部位于厦门软件园的瑞为技术,是国内少数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图像智能分析企业之一,不仅拥有业界领先的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

服务地方发展 集大2019届毕业生超45%留厦就业

台海网6月22日讯 据厦门广电网报道 21日上午,集美大学举行2019届毕业典礼。今年集美大学有超过45%的应届毕业生选择留在厦门就业,近七成毕业生留在福建就业。   在毕业典礼上,集美大学会计系的台籍学生谢东霖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从4年前选择来大陆上学、在校期间当上系学生会主席,到今年毕业留住厦门中达集团工作,并将参与公司的对口帮扶项目,到甘肃临夏州去发...

1小时可处理超300万张图像!厦企打造智能识图黑科技

台海网6月20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邬眉 通讯员 郭文晨 文/图) 场景1 在互联网平台上,有大量的图像流信息传递。这些图片中,只要出现涉黄、涉政、暴恐图片这些负面信息,便被图像智能处理系统自动识别。   场景2 注意!前方有人随意摆摊。不远处的摄像头已悄悄记录下小贩的违规画...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吗

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创作并出版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资料图片   【热点观察·当文艺创作遇上人工智能①】   中央美术学院2019届硕士毕业生中,有一位叫夏语冰。毕业前夕,夏语冰的画作同其他同学的作品一道,参加了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展。   夏语冰的作品,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