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好的大学越“宜居”
无论是环境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它们都来自学生对所处大学的居住体验,与学术实力无关。此前总有个案认为,部分名牌大学因为历史悠久、设施陈旧,其居住评价很难比得上一些“三本甚至专科”。
但通过对2676所大学满意度数据的散点图绘制,可以发现不同层次的院校,满意度区分其实很明显——入选“一流大学”名单的双一流工程高校,无论是生活满意度和环境满意度,都高于入选“一流学科”的高校,其次才是普通本科以及专科。
一些民办专科因为缺乏成熟的配套设施和生活条件,毕业生给出的满意度评分甚至会低至2分,这一情况显然没有在双一流高校中出现。可以说,越好的大学越“宜居”。
不同的省份和类型,满意度差别真的很大
从省份和类型两个维度来看,中国大学所获得的满意度评价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比如当我们把院校细分为综合、财经、艺术、工科等12种类型,会发现在环境满意度上,民族、林业、农业院校的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环境更满意。事实上,因为专业特点,这类院校的确会在环境维护上多加重视。
选择学医的同学就没有那么好运了。无论是环境还是生活,医药类院校的满意度指标都位于尾部,似乎证实了“医学院的生活条件总是不太好”的民间观点。与它们相伴的还有艺术类院校与工科类院校这两个难兄难弟。
将视角转到省份上,结论变得更加明朗。江苏与浙江高校的平均满意度位于各省前列,紧随其后的是一批东部省份。而西部地区的高校,无论是生活还是环境满意度,都落后于中东部。看来,诸多家长坚信的“要让孩子去/留在东部沿海读书”的观点,的确有它的合理性。
尽管我们说“上大学”的核心是一个求学深造的过程,其它要素都是其次。但很多人都意识到,良好的基础设施会给这一过程带来调剂。尽管所有院校都相信自己正在努力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条件,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在等待的时间里,兰州大学榆中校区的学子,正向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学子,投去羡慕嫉妒的目光。
来源:澎湃新闻湃客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