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天下 >> 国内  >> 正文

八十年后再听黄河咆哮,这依然是时代最强音!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央视新闻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也是《黄河大合唱》诞生80周年。

  近日,《黄河大合唱》不同时代的

  演唱者、朗诵者、参与者等齐聚陕西延安,

  在宝塔山下再度演绎经典,

  在黄河之畔唱响黄河!

  

  他们当中许多人已是鲐背之年,

  但当旋律响起,每个人依然慷慨激昂

  田华:这就是文化自信!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回到延安,回到宝塔山下,

  91岁的中国表演艺术家田华

  谢绝节目组为她准备座椅,

  坚持全程站立,尽心尽力地朗诵

  著名诗人和剧作家贺敬之的作品

  《回延安》。

  全程十几分钟的表演振聋发聩,

  朗诵结束后,田华转身向乐团表以谢意

  并庄严地说道,

  “我将永远永远不封顶地

  为中国梦继续活跃在银幕上、舞台上”。

  

  

  回到延安,91岁的田华说

  “今天,我回家了!”

  在《黄河大合唱》诞生八十周年之际,

  听着熟悉的旋律,回想起曾经的岁月,

  她数次哽咽。

  

  当年,她唱着《黄河大合唱》

  走进革命队伍,

  她塑造的“白毛女”喜儿、李玉梅、尚勤等

  荧幕人物形象,

  激励一代代人

  热爱生活、辛勤工作、勇敢战斗。

  

  △电影《白毛女》剧照田华饰演喜儿

  而当主持人撒贝宁问起,

  是什么令她心怀感慨

  她说:“她的思绪飘过80年,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感到赞叹”。

  她挥舞着拳头掷地有声地呐喊:

  “《黄河大合唱》是民族的,

  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它是世界上的一个伟大作品

  什么叫文化自信?

  这就是文化自信!”

  

  “在《黄河大合唱》八十周年的今天

  它仍能给我们一种力量、一种动力

  把世界人类的和平之路

  永远走下去不停步!”

  

  郭淑珍:这是中华民族的“咆哮”

  

  舞台上一抹亮眼的“中国红”,

  让所有人印象深刻。

  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

  92岁的郭淑珍老人,

  站在年轻的合唱团里,

  身姿笔挺,歌声嘹亮。

  

  从 1956 开始演唱

  《黄河大合唱》第六乐章《黄河怨》,

  到现在她已经唱了63年。

  这首歌如泣如诉,情绪跌宕起伏,

  需要歌者真正把握其中情感

  才能将其娓娓道来。

  而在天津沦陷区度过童年的郭淑珍,

  亲身见证民族的水深火热。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经历,

  她才用一生坚持唱好这首民族经典。

  1927年,郭淑珍出生在天津一个贫寒家庭。

  她从小就喜欢唱歌,

  最先进入耳畔的音乐,

  是从街道两边店铺人家的话匣子里

  传出来的戏曲唱段。

  

  1975年,中国音乐界决定恢复

  停演多年的《黄河大合唱》,

  开始四处寻找合适的演唱者。

  郭淑珍精心准备,反复地观看电影,

  思索着如何把情感表达出来,

  整整三天三夜没有睡觉。

  “《黄河怨》所要表达的,

  并非一个人的哀怨,

  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咆哮’”。

  带着这种情绪,郭淑珍走上舞台,

  整首曲目唱下来,评委被她唱哭了。

  当年48岁的郭淑珍,已不是声音的黄金年龄,

  却将感情二字,

  深深印刻在《黄河怨》里,

  成为后来人的范本。

  

  最终,郭淑珍成为众望所归的人选。

  《黄河大合唱》接连演出上百场,

  而演唱者的名字与《黄河怨》

  一起被每一位听观众所认识。

  “一曲大合唱,可顶十万毛瑟枪!”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

  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

  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

  目睹黄河的惊涛骇浪,

  被船工们搏风击浪的精神所感染。

  次年,他抵达延安后用五天的时间

  创作《黄河大合唱》组诗。

  这部壮美诗篇打动了冼星海,

  他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

  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六夜,

  终于完成《黄河大合唱》的作曲。

  

  五天成稿、六天成曲,

  光未然、冼星海将对民族危亡的痛

  化作中华儿女的“怒吼”。

  1939年4月13日,

  《黄河大合唱》

  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

  台下观众有千人以上。

  这场用木鱼、煤油桶、搪瓷缸伴奏的演出,

  令“台下发出狂热而持久的掌声”,

  轰动延安。

  

  在延安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晚会上

  《黄河大合唱》再次公演。

  乐曲结束后,

  毛主席连声称赞:“好!好!好!”

  周恩来听过《黄河大合唱》后十分振奋,

  亲笔题词:

  “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一曲大合唱,可顶十万毛瑟枪。”

  这个令人热血沸腾的音乐作品,

  在抗战时期是一面旗帜,

  更是吹响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号角。

  八十年前,革命先辈

  在延安创作出伟大的经典作品,

  抵御外敌的入侵,举起精神大旗。

  八十年后的今天,

  这些与《黄河大合唱》结缘的艺术家们

  再度将其完整演绎。

  90岁老人丁静从9岁起,

  就作为孩子剧团的成员

  在重庆郊区演唱《黄河大合唱》。

  当时的重庆是轰炸区,

  不时有敌机从头顶上飞过,

  孩子们却在轰鸣声中越唱越起劲。

  97岁的解冰是抗敌演剧二队的老队员,

  从1942年开始唱《黄河大合唱》,

  一直唱到今天。

  

  《黄河大合唱》第一代指挥

  邬析零之女邬枫表示,

  父亲受到冼星海的教导,非常注意记录民歌,

  在东渡黄河时听到黄河船夫曲,

  就完全铭记在脑海中;

  李大康的父亲李焕之是冼星海的学生,

  曾亲眼见证冼星海的创作过程。

  当时条件艰苦,

  无法完成标准的打击乐配置,

  冼星海看中李焕之腰里拴着的大茶缸,

  将合唱队员们吃饭的勺子放进瓷缸里,

  最终完成首演。

  这是时代的最强音!

  八十年前,

  从延安的窑洞走出的先驱者,

  发出救亡图存的最强音!

  八十年后再听黄河咆哮,

  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信念,

  永远流淌在我们的血脉里。

  无论身在何方,

  黄河之水必将滚滚向前,

  中华民族必将滚滚向前。

  ▌本文来源:央视《经典咏流传》

相关新闻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红色圣地延安的生态交响曲【组图】

新华社西安5月9日电 题:今日延安:“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红色圣地的生态交响曲   新华社记者沈虹冰、姜辰蓉、姚友明   粉嫩的山桃花、娇艳的山杏花,在连绵起伏的葱茏山色间争奇斗艳。晴翠满目、春光正好,行走在延安的大地上,很多人难以相信这就是印象中的陕北“黄土...

一曲能当十万兵 这是来自80年前的《黄河大合唱》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4月13日电(袁秀月)“下面一首乐曲,我要献给我的祖国,我坚信,她在遥远的地方,一定能听到。”上世纪40年代,流落异国的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重新指挥演奏了《黄河大合唱》。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响起的是第七乐章《保卫黄河...

福州延安中学教育集团成立 幼儿园到高中15年一贯制

台海网3月19日讯 据福州日报报道,16日,福州延安中学教育集团成立,包含延安幼儿园、小学部、中学部、国光校区。该集团的成立是鼓楼区推动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具体实践,掀开了鼓楼区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的新篇章。   “学前+小学+中学”   集团化办学   福州延安中学是我市唯一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创下公立校中考十五连冠。为打造鼓楼区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