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用户最多的大科学装置和公共实验平台“上海光源”(上海光源供图)
“一个月两次,每次申请两个小时实验时间。”5月初,上海睿智化学研究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敬贤带着团队在“上海光源”线站上紧张记录数据。而之前,公司去澳大利亚做分析,光携带液氧罐的运费一趟就要花1500-3000美金,还不加实验费用。
2019年5月,张江国家科学中心的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满10岁。上海光源科学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赵振堂介绍,上海光源累计已有24684个用户,国际领先成果层出不穷。
2017年2018年,张江实验室和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先后挂牌成立;李政道研究所、复旦张江国际创新中心、上海交大张江科学园等一批创新机构和平台相继在张江国家科学中心设立;上海光源、蛋白质设施划转完成,上海光源二期、硬X射线、超强超短激光、软X射线、活细胞成像等一批大科学设施开工建设。
据统计,上海建成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4个,预计到2025年,设施将全部建成。
第一个尝螃蟹 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活力
“如今上海,不仅是传奇企业和殿堂级人物汇聚地,也是草根逆袭的重要平台。”
箭上设备测试检查(上海航天 供图)
“以前,科研项目经费审核非常严格且不能灵活调整。”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孙丽珍坦言,一些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制度困住了创新主体的手脚,违反了科研规律。
科改需要“第一个尝螃蟹”的勇气。上海科创22条、科改25条陆续出台。近日,《关于进一步扩大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等科研事业单位科研活动自主权的实施办法(试行)》又火热出炉,“放权松绑”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据悉,《上海市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草案)》已列入2019年度立法计划,有望2019年底正式发布。
科技创新与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下,上海科创改革之火已然燎原。
“我一路都得到了支持和资助,并且允许探索。”上海大学蒲华燕深有体会;“上海对科技创业企业关注越来越多,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拥抱新技术。”达而观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陈运文说,来自市里的支持和肯定让他们这些“技术宅”倍受鼓舞。5月15日,包括陈运文在内的10人获2018年度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据统计,2018年上海共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10万余份,其中外国高端人才A类逾1.8万份,占比超过18%,稳居全国第一。同时,上海集聚中国两院院士173人(占全国总数超过10%),上海领军人才1504人,上海青年拔尖人才220人,超级博士后264人,首席技师1617人。
五年里,上海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705家,有效期内高企总数达9256家;新增科技小巨人(含培育)180家,累计1978家。
“如今上海,不仅是传奇企业和殿堂级人物的汇聚地,也是草根逆袭的重要平台。”朱启高感慨。
吸引和培养充满传奇色彩的科学家、创业者和企业家,来上海做出影响世界、重新定义世界的创新,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朱启高认为,“上海要实现创造,就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在尽可能加大支持力度,提升服务质量,当好科创企业‘店小二’,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痛点’和‘堵点’,”上海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巡视员裘文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