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作出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重要指示。
“5年来,我们举全市之力加速推进,一批标志性原创成果竞相涌现,一批世界级科技设施迅速集聚,开放型创新生态加快形成,科创中心建设取得重要的阶段性突破。”在刚刚召开的2019上海科技奖励大会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宣布。
其间,中国每年十大科技进展,上海均有成果入选;50项重大进展,上海牵头和参与共11项。这座开埠不到两百年的城市,被科技创新重新定义价值。
5月24日,“2019浦江创新论坛”上,来自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位创新大咖即将深入探讨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及对策,描绘全球科技创新的新愿景、新未来。
新定位究竟给上海带来了什么?又将把这座城市带向何方?
原动力澎湃 科技创新前瞻布局
“我就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覃重军(左二)研究团队正在分析人造酵母菌株的脉冲场凝胶电泳验证图。杨正行摄
人有46条、小鼠40条、果蝇8条……真核生物细胞一般含有多条染色体。“为何不将拥有16条染色体的酵母菌变成一个只拥有一条环形染色体的全新生物?”2013年5月8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覃重军遛弯时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回去后,立刻将这个疯狂想法记录下来。“我就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一年半后,世界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诞生。2018年,它与国际首个体细胞克隆猴成果,居中国十大科学进展前两位。
2019年,全球首张“黑洞”照片公布,上海天文台牵头国内学者参与;2018年,我国首次自主研制的大飞机C919飞上蓝天;2017年,超强短激光装置实现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脉冲峰值功率创世界纪录……
据统计,2018年上海科学家在国际权威期刊《科学》《自然》《细胞》上发表原创论文85篇,占全国总量32.2%。2018年上海共有47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上海牵头完成29项,占全国10%。
“过去,科学家耗费数年才解析一个蛋白质分子结构;如今,在上海为蛋白质晶体拍一张照只需0.1秒,看清一个蛋白质结构,最短只需2分30秒。”蛋白质设施质谱系统负责人海归博士后彭超补充,“科研机构并不需要向其支付机时费。”在海科路333号,科研人员利用生命科学领域综合性的大科学装置——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研究课题,过程变得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