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龙会河北岸墓地土楚简红外扫描照片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李琳):中国国家文物局6日通报“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的最新成果。其中,位于湖北荆州的胡家草场墓地出土了大量西汉简牍,龙会河北岸墓地出土了300多枚战国楚简;而在陕西西安,发掘了墓主人身世显赫的西汉晚期积沙墓和近年发现的十六国时期的最大墓葬。
“考古中国”项目是中国国家文物局提出的重大研究工程,通过对古文化遗址有重点地进行系统考古发掘,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提升考古在文物保护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
中国国家文物局此次通报了四个项目。其中湖北荆州胡家草场墓地项目出土了4546枚西汉简牍。包含有历谱、编年记、律令、经方等内容。其中,经方中记载了治病、保健、育儿、种植、养殖等46种传统方法和技术,其中一个经方记录了古人使用中药桂枝或桂皮让牙齿变白的方法。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信立祥认为,这批汉简价值无可估量。“到目前为止,这是我们汉代单冢墓葬中出土数量最多、保存情况最好、价值最高的一批简牍。我想它对于战国史和汉代的历史,包括历法、律令、医药各方面都有重大价值,价值无可估量。”
在荆州发现的另一处墓葬——龙会河北岸墓葬,也出土了战国楚简324枚。研究人员认为,这批楚简为研究《尚书》类文献传承、西周初年史实以及楚国历史大事、政治军事思想等,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岩石说:“它很有可能是一些书卷,也有很多可能是非常珍稀的古文献。这样一个出土文献的发现在我们考古当中是非常难得的,因为有机质的东西(竹简)能够保存下来首先不容易,(上面)又有文字,还能保存得这么好。”
荆州胡家草场墓地出土西汉简牍
此次通报的另外两个考古项目位于陕西西安,两处墓葬都是在住宅小区内发现的。其中,千林郡小区发现的汉代墓葬是能起到防盗作用的积沙墓。西安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秦汉研究室副主任朱连华介绍,这处墓葬规模大、等级高,制造精良,反映了墓主人较高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是研究西汉晚期高等级墓葬葬制葬俗的重要材料。“墓室四周和上下六面积沙,为了更好的防盗,椁室和墓道连接的地方用了木结构。在木朽了之后,沙子完全垮下来,把整个椁室形成完全封闭的区间。积沙墓是当时战国时期到西汉时期在高等级贵族最中流行的一种丧葬形式。”
另一处位于西安的墓葬是大约1600年前的十六国时期墓葬,也是目前发现的十六国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相对完整、随葬品较为丰富的陵墓。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认为,多民族融合是十六国时期的时代特色,通过对十六国墓葬的发掘整理研究,也能更加好地认识中华文化在那一时期的发展过程:“整个十六国时期,就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一个民族融合期。我们也可以看出它有一些汉文化特征,有跟南朝俑相同的特色,也有骑兵重甲,(证明了)跟北朝的关系,(同时)也开了隋唐墓葬制度的先河,比如说天井,这种墓道的形式(等等)。这(些)也是代表了这个时期中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多民族融合。”宋新潮说,对于这些考古项目未来还要加快保护、整理和研究工作进度,争取早日向社会公布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