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开办企业的整个成本是0元,全球能够做到零成本开办企业的只有两个城市,北京是其中之一。”世界银行金融、竞争力与创新局高级经济学家马尔钦·皮亚考斯基评价说。
营商环境的提升,只是北京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近期,经济日报开设“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专栏,推出系列报道,展示各地在探索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创新实践和典型经验。
调研的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北京。
强化核心功能谋发展
北京东五环外,一个由老乳品厂改造而成的创新工场近两年悄然走红。步入其间,一处处由原车间内“管”和“罐”再造的景观,让人感受到工业遗存的魅力。主打文化科技牌,变身后的创新工场吸引了一批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创意为代表的企业安营扎寨:截至今年3月,一期项目入驻企业80余家。
创新工场的变迁,正是北京城市战略定位转变下的一个剪影。曾几何时,因为历史、政治等诸多因素,北京头顶上的“中心”的帽子越来越多,政治、文化、经济、金融……特殊的地位让北京拥有非同一般的人气,也让城市的“大饼”越摊越大,承担的功能越来越杂。负荷过重的北京日渐力不从心。
北京的问题,深层次上是功能太多带来的。要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调整和弱化不适宜首都的功能,把一些功能转移到河北、天津去,这就是大禹治水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曾一针见血指出首都发展中矛盾的根源。
弱化非首都功能,要处理好“都”与“城”的关系,对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要求的产业坚决舍弃。2014年,北京在全国率先制定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截至2018年底,全市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累计达到2.1万件,与2013年相比,批发零售、制造、农林牧渔等限制类行业新设市场主体数量占比从47.4%降至21.9%。与此同时,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新设市场主体保持活跃态势,占比从25.1%上升到50.5%。
打造“营商环境四大示范工程”
北京全力改善营商环境。对此,北京通航法荷航飞机航线维修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吴宇桐深有感触。2014年初北京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和法荷航维修工程公司开始洽谈在北京成立一家飞机维修企业。但因为必须由中方控股的政策限制,谈判进展一度非常缓慢。
2015年《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总体方案》出台,在飞机维修市场准入方面取消了必须由中方控股的限制。2016年底合资组建的北京通航法荷航公司落户顺义天竺综合保税区,成为试点政策实施后首家外方控股飞机维修企业,如今主要承接包括波音747、777等机型的航线维修服务,也在积极谋划进驻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开展业务。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新华社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