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端斌举报两任村支书的六项具体内容
治理
但村干部的不同面向,在不同的村庄结构和治理情境中,却会有不同的表现。“能人”和“村霸”间的一步之遥,往往已埋下了伏笔,就等着具体事件的触发。
就已有的信息判断,桦树甸子村的两任村支书很可能没有他们自述的那么“干净”,尤其是涉及到如此巨大的灰色利益,违规现象是难免的。
但不能忽略的是,举报者的举报也有夸大之词,这些夸大或是因不了解政策信息,或是因夹杂了私人恩怨(譬如马端斌的介入也离不了马家与村支书的私人恩怨)——看似鸡零狗碎、无从辨析的事态,确实又是绝大多数村庄治理的“日常”。
“日常”由何构成?
首先是村庄分裂。马端斌的老家桦树甸子村是个典型的“原子化”村庄。这种类型的村庄特点是,杂姓,村民居住分散,没有持续稳定建立在血缘或地缘关系基础上的村民集团(但不排除通过姻亲、朋友等建立的临时性集团)。
在这种结构下,村民之间合作和竞争很容易受到个别事件的影响。从举报信的内容看,桦树甸子村的村庄结构极其分散,干群矛盾本质上还是邻里纠纷的延伸,且是个别纠纷制造出来的。
这次因为马端斌的出头,很多和刘氏兄弟有积怨的村民都聚到了一起;相应的,支持村支书一方的村民也逐渐聚集起来。在调查组进驻村庄后,马端斌的最新爆料称,有部分党代表和村民代表正在进行集体签名,为村支书说话请愿。
原子化村庄很容易因为个别事件撬动村庄力量的合纵连横,马端斌举报本身也是很大的村庄事件,必定进一步制造村庄分裂。这对村庄的稳定而言,的确是一个挑战。在这个意义上,过去多年村民举报,但地方党委政府以“长治久安”为考虑、审慎处理,是有一定道理的。
没想到的是,由于村庄斗争太过激烈,且“名人村民”主动将村庄内部矛盾溢出村庄,地方党委政府就被迫介入调处。
马端斌连发数条举报微博,引发全网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