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天下 >> 国内  >> 正文

揭秘知网:2017年营收达9.72亿元 风光背后风波不断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新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翟天临事件背后的“知网”到底是啥

  翟天临不知道的“知网”,是国内最大的文献数据库,2017年营收达9.72亿元,毛利率61.23%风光背后的知网风波不断,近日有苏大的学生状告知网胜诉,到底怎么回事,钱报找他聊了聊

  深陷抄袭风波的翟天临,昨天终于道歉了。

  致歉信上,翟天临反省道,“是我的不当行为,让学校声誉被连累、让学术风气被影响、让公众的信任被辜负”。

  而此次“学术打假”事件,也让“中国知网”火了一把。

  始建于1999年的中国知网,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文献数据库,但风光背后也是风波不断。

中国知网截图。

  2月11日,苏州大学小刘同学状告中国知网的案子的判决结果公布,此前,因为下载一篇7元的付费论文,却要先在中国知网充值50元钱的事,他将中国知网告上法庭,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法院判决他胜诉。

  昨天,钱江晚报记者对话这位学法律的大三男生,了解前因后果。

  胜诉后的小刘同学:我为什么告知网

  因多次协商退还剩余充值费用无果,苏州大学法学院学生小刘将中国知网告上法庭。2月11日,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法院公布了此案判决结果:认定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在其经营的中国知网(www.cnki.net)充值中心关于最低充值额限制的规定无效。

  为什么告知网

  小刘同学称:“诉讼来源于暑假一次在家使用中国知网的经历,因为不在学校,所以不能用学校的内网。当时我需要购买几篇文献,打开充值界面,有8种充值方式,但最低充值金额就是50元,最高3000元,而知网官网上一页论文仅0.5元,一篇文章加起来才几元钱,为了一篇文章要充值数十倍的金额。”

  “而更大的问题是,当我购买文献后,询问客服,我不再使用了,剩余的四十几元钱能否退款?客服回答不能退款,后来发现,知网官网上答读者问中有一栏,‘已充值的金额不支持退款’,但这标语未在充值页面显示。”

  “设门槛、不退款,赚的就是中间不用的那一部分差价。研究了合同法39条、消法26条,我们几个同学将它认定为格式条款,侵犯了公平交易权、自主选择权,所以决定在姑苏法院上诉。”

  对于胜诉怎么看

  小刘同学说,拿到胜诉的结果,大家在群里都很惊喜。我们慢慢了解其实社会上很多不合理的事,是需要有人站出来说的。大家都不维权,就习以为常了。

  “‘也就50块钱!’这是我听到最多的话,是啊,不就一顿肯德基的钱,可侵权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房子着火了,火能适可而止的,能让它停止的只有房子被烧干,人被榨干了价值。公益从来不是难事,难在人,我们每个人被侵权40块钱不是问题,所有人被侵权更多钱也不是问题,侵权从不会‘金盆洗手’,只会‘一往无前’。”小刘同学认真地表示。

  让小刘同学还十分感慨的是:“侵权不一定是疾风暴雨,也可能水滴石穿,当我们习惯了滴水声,在有一天‘床头屋漏无干处’的时候,只能用手接雨了。”

  李玲玲 俞任飞

  知网到底是个什么网站 为何风波不断

  在知网官网介绍中写到,中国知网最早源于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概念,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在多个行政部门的支持下,为全社会提供最丰富的知识信息资源和最有效的知识传播与数字化学习平台。但伴随着“中国知网”一步步壮大的,还有不绝的质疑声与指责声。从百名硕、博士联合起诉知网侵权,到近年包括北大在内的多所高校一度宣布停用知网。

  知网,风波不断。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相关新闻
风波不断却“屹立不倒” 吴钊燮被轰:到底做啥贡献了?

台当局外事部门负责人吴钊燮。(图片来自台媒) 据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台当局外事部门负责人吴钊燮日前在台“立法院”证实口译哥赵怡翔将外派“驻美代表处担任政治组长”,引发外界议论。有网友认为,吴钊燮不仅被质疑管不动“驻日代表”谢长廷,近日又陷入拔擢问题,他怒轰“吴部长到底做了什么贡献?能够这样屹立不倒”。   赵怡翔从未通过台当局的“外交”特...

知网连年涨价高校买不起 律师:涉嫌垄断

首都师范大学2013和2014年的知网采购价。   “用不起”的知网不断涨价被指涉嫌垄断   又到高校毕业季,毕业论文成热门话题。今年3月以来,有关学术数据库提供商中国知网涨价,包括北京大学等多家高校图书馆用不起知网的消息不断见诸报端。日前有律师质疑知网涉嫌垄断,触碰了《反垄断法》高压线。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反垄断律师邓志松表示,中国知网涉嫌滥用...

“波卡”风波不断 柯文哲进步力量嗅不出清新气息

台海网(微博)9月19日讯 “波卡”风波不断,似乎应验了“恶魔卡”之命名,像打开了潘朵拉的盒子,让柯文哲双重标准的用人、市府团队打混仗的效能、议员的表里不一、戴季全的谎言、食言的施政透明宣示,全部现形。柯文哲的崛起被视为某种进步力量的象征,但纵观此案的处理,却嗅不到任何新的气息,反而处处充满公关、徇私、和稀泥、暗杠的陈腐作风,令人失望。   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