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怒江贡山县丙中洛镇碧汪村,管延萍(左二)在手电筒的灯光下为村民夜诊(1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张加扬 摄
简单吃过午饭,管延萍与同事在村里的空地上摆好3张桌子,分别进行家庭医生签约、体检、建立健康档案。管延萍守在中间桌子旁,负责体检,秋那桶村村医李振林坐在旁边,充当翻译。李振林当了13年村医,懂怒语、汉语、傈僳语、独龙语和藏语。
村民们闻讯赶来,越聚越多,他们好奇地看看心电图机、瞧瞧体重秤……这和过去相比,已经有较大改观:以前下乡开展体检,不少村民害怕查出什么毛病,基本上没人来。
管延萍进村还有一个任务:改变当地过量饮酒的习俗。为了驱寒祛湿,当地人养成了喝酒的习惯。她心疼地发现,很多村民罹患高血压、肝损伤等,都与饮酒太多有关。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因为喝酒导致血管爆裂,抢救无效去世,她每次想起就流泪。
“酒不能那么拼命喝啊!”记者听见管延萍劝告一名61岁的怒族老人。老人每天要喝10斤自家酿的苞谷酒,导致血压较高,经常感到头疼头晕。
“每天喝酒不能超过2两!”这是管延萍对村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整个下午,管延萍的身子就像粘在板凳上,没有起来过,整整6个多小时,没有喝一口水,没有上一次厕所。不知不觉,天已经放黑,寒风袭人。室外没有路灯,村民们自发地围上来打开手电筒,点点灯光刺破黑暗,照亮碧罗雪山深处的夜诊现场。
夜已深沉,陡坡下一位偏瘫老人还没做体检,管延萍和同事决定当晚留宿,第二天直接上门检查。在村民简陋的木屋里,借着昏暗的灯光,管延萍一行人泡自带的方便面当晚餐。
深夜临睡前,管延萍绷得紧紧的神经才松弛下来,以前因车祸严重受损的脊椎部位开始隐隐作痛……
管延萍心疼大峡谷的群众。按照规定,到怒江扶贫只需半年,但她主动申请延长至3年,因为“这里生存条件太恶劣,群众太需要帮助了!”
为了扶贫怒江,她舍弃了很多:年近80岁的母亲罹患糖尿病、高血压,她无法侍奉;儿子单独生活,无人照顾……在怒江,还有许多来自珠海的扶贫干部像管延萍一样,主动申请延期,为了这片土地的全面小康。
一点点火红,勾勒春天最壮丽的灿烂
小查腊村是丙中洛镇唯一的独龙族寨子,位于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之巅,四周雪山环绕。
1月13日,管延萍和同事带着特意网购的床垫、被子和新衣服,再次来到小查腊村,看望严重精神病患者学罗军。
推开木板门,屋子中央的火塘烧得正旺,学罗军穿着衣服躺在靠里侧的床上,听见有人进屋,下意识地坐了起来,抬头看见“老朋友”管延萍,咧开嘴直乐。学罗军的母亲打基告诉我们,听说管医生要来,儿子一反常态,一大早就起床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