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金博提着封边胶和行李准备进站。杨雨奇 摄
夏金博提了一桶封边胶带给儿子
1月21日,北京南站迎来春运首日的旅客。人来人往的候车室内,50岁的夏金博在人群中努力挤向检票口。
夏金博来自江西南昌,这次过年他要赶赴上海和自己的儿子团圆。在脚边堆放的行李中,一桶用于橱柜门板封边的胶是他为儿子备下的年货。
在北京一个建筑队干装修的夏金博,这桶胶是他再熟悉不过的东西。
“儿子刚在上海买了房,我这回过去要给他装个橱柜。”对夏金博来说,今年新春能送给儿子最好的礼物,是为他的新家装上最结实的橱柜。
21日一大早,夏金博就从房山的工地出发,辗转2小时地铁到北京南站,因为行李太重,候车室里的夏金博,每一次提起胶桶走路都踉踉跄跄。
儿子的新房,是夏金博一家努力攒出的。在外打工的这些年,夏金博省吃俭用,每年能攒下近10万块。就这样,去年夏金博几乎搭尽全家的积蓄,给儿子付了新房的首付款。
对于新房的装修材料,即便周围的人都劝他在网上买,那样更方便,但是作为行家的夏金博总不放心,“我看着挑的,质量才有保证。”
候车室内,蒋禄金正蹲在地上吃泡面。杨雨奇 摄
被蒋禄金藏在保温杯里的生肖项链
1月28日,53岁的蒋禄金握着一张开往绵阳的硬座火车票,赶到北京西站第一候车室。这个个头不高的中年男人,提着四大包行李,走起路来气喘吁吁。
在拥挤的候车室,寻不着座位的蒋禄金,蹲在空地上吃起泡面来。
对蒋禄金而言,一桶4元的泡面就是一顿午饭,实在无需多花钱在候车室里吃饭。蒋禄金省钱已经成了习惯,甚至在他带回家的行李中,还有没用完的洗发露、牙膏等物件。
但对于一年回家一次的春节团圆,蒋禄金却专门花钱置办了年货。
说起送给孙子的新年礼物,蒋禄金打开了一个带着铜锁的行李箱,从中取出一个水杯,藏在杯底的,是一条由三层塑料袋包裹好的项链。
“这个必须收好,免得被碰了偷了。”蒋禄金指着这条刻着兔子的项链说。
蒋禄金展示为孙子买的生肖项链。杨雨奇 摄
项链上的兔子是蒋禄金孙子的属相,而这条80元的项链,对每月工资不到三千元的蒋禄金来说,也不是一笔小支出。“一年没见孙子,送他个礼物让他知道爷爷很想他。”
在被特意保护起来的黑色行李箱中,还有一套蒋禄金为81岁母亲准备的棉服,“家里只有一个老人了,送啥都该。”
实际上,为了省出这份办年货的钱,蒋禄金将自己本来的卧铺车票改成了硬座:“坐20多个小时能省出100多块,拿这个钱给孙子买礼物多好。”
胡方军提着送给女儿的电子琴,排队准备检票。杨雨奇 摄
胡方军提着一台电子琴赶火车
1月28日上午,在北京西站一处发往至河南郑州的列车检票口,等待进站的旅客已排起数十米的长龙。
与其他乘客身背肩扛的大包小包相比,队伍中,33岁的胡方军(化名)比较引人注意,他提着一台电子琴赶火车。
拥挤的人群里,因为担心电子琴被磕碰,胡方军每走一步都前后张望,用手护着琴盒。
电子琴是胡方军为女儿准备的一份“惊喜”,自打胡方军离家打工,每逢春节他都会为女儿带回一份礼物,“孩子盼一年,收到礼物特别开心。”
胡方军的女儿今年7岁,之所以挑选电子琴送她,是因为妻子在一次电话里提及的一个细节:女儿常谈到班里那些上音乐培训班的同学。
胡方军和妻子都明白,从小懂事的女儿从未开口要过任何礼物。于是,胡方军和妻子商量,这台800元的电子琴,就是父母今年送给女儿的新年礼物。
尽管抱着电子琴赶火车不方便,但胡方军还是坚持要完成“父亲给女儿选礼物、带礼物”的过程。
“爸爸把礼物亲手交到她手中,孩子会更开心。”
胡方军说,礼物再好也无法弥补缺位的父爱,这个给孩子的“惊喜”,只想让她知道,无论隔着多远,爸爸心里一直在想着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