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一年一度的“全球最大规模人口迁移”——中国春运就要上线了。
你的车票买好了吗?行李收拾了吗?给家里带的年货准备了吗?中国之声特别推出《回家倒计时》,快来看看这些年咱们春节回家要做的准备经历了啥变化。
要回家了,行李包必不可少,无论大小,它都是乡思和记忆的承载者,尤其是春运期间,从最初的棉布包裹、蛇皮袋,到如今的万向智能拉杆箱,小小行李包的变迁见证了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
上世纪50—70年代
小件用手拎 大件用布包
共和国成立之初还没有“春运”的概念,1953年,报纸上第一次出现了“春节客运”的字样,那时候春节期间的返乡人流规模相对于现在要小得多。人们出远门时,行李少的话直接用手拎着或装进小包里提着,行李多的一般用一块布包裹,再用绳子捆成“井”字状,背在后背上。一些大学生还会把被褥捆起来背着走。
60年代,出门在外,一只军绿帆布包是标配,回家过年,这包一定装得满满当当。
60年代上海站春节期间旅客上下车场景
70年代,帆布包上有了印花,拎着这样一只帆布包回家,那就是从“大城市”回来的。
要是能拎着一只人造革皮箱回家过年,那感觉更加“有面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