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再往北去的大多数港口不同,燕山山脉庇护下的秦皇岛港常年不冻。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最重要起点的山海关,则时时刻刻诉说着这座河北东部城市的漫长历史。
如果说山海关记载的是这片土地的历史,那么如今这里的国家体育总局秦皇岛训练基地,记载的就是中国体育过去40年间不断改革壮大的进程。
“几代人为此付出了巨大牺牲”
“我是1959年出生的,如果不是因为踢球就下乡了。”训练基地国家队保障处处长史永胜是基地的老员工了,他上世纪90年代就到此工作,也见证了这里从一所海边足球学校变为一年要承担170多项各级各项目运动队服务保障任务的训练基地,“几代人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1973年10月,当时的国家体委投资,委托河北省体委、秦皇岛市革委会共同兴建秦皇岛训练基地并代为管理。《关于委托建设秦皇岛运动训练基地的函》对训练基地的职能有明确描述:承担国家队比赛后的调整训练和运动员短期疗养的任务;承担部分省(区、市)田径、游泳、体操、足、篮、排、羽、乒乓球等运动队的集训;承担国家体委交给的其他训练、比赛任务。
1976年,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的主体训练馆完工;1979年8月,秦皇岛市体委把基地“还给”原国家体委,两年后训练基地成立机关党支部,就算在这里正式扎下了根。
在基地工作了近40年的老场馆人李广安记得,“我刚到基地时各种设施和条件都不是很理想,但大家的训练和工作热情都非常高”。
基地就是在学员和职工们不断建设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基地刚刚落成,职工们用废石料做成石凳,用铁皮和胶片做成画线车,用废旧木料做成杠铃架,就连柔道队和摔跤队需要用的假人,都有心灵手巧的职工用胶皮填充些废料派“上阵”……
10年后,秦皇岛训练基地初具规模,中国体育的迅猛发展使得基地需要承载更为重要的任务。1992年,国家体委在秦皇岛训练基地建立中国足球运动学校。1994年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大幕拉开,率先市场化的甲A联赛渐渐走入国人的生活,1995年原国家体委决定合并训练基地和中国足球学校职能,足球运动管理中心对足校和基地进行全面管理。1996年中国足球学校正式招生,基地迎来了中国体育职业化浪潮中的第一次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