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19国产大飞机总装车间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259个人,23个班组,平均年龄30岁。从2014年6月开始,中国商飞C919事业部总装车间的全体职工扎根浦东祝桥的大飞机总装基地,从打响C919机体对接总装开铆“第一枪”,到总装下线,从实现通电、机上功能试验,到发动机首次开车、整机交付试飞,他们日夜兼程,守在现场、拼在一线,实现了国产大飞机C919的完美首飞。
一架C919大型客机,有724根线缆、2328根导管、总长近80公里管线,零部件总数达250万个之多。为了确保飞机上每个零件有效、每根管线通畅、每个系统运转,259位职工齐心协力,全身心扑在客机研制上。他们耐住寂寞,对工艺穷尽精力,对细节精益求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工匠精神”。五一前夕,C919事业部总装车间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
“老法师”是团队“定心丸”
总装车间是年轻人的天下,孟见新是为数不多的“老师傅”。只要他在现场,年轻职工就觉得“心定”。他的口头禅就是:“遇到困难不要紧,后面有我!”
曾经,由于缺乏项目支撑,国内的民机制造人才队伍几乎无用武之地,很多技师流向国外。孟见新也曾远渡重洋,加入了当时世界最大的飞机机身维修企业。2002年,中国民机事业再次起航,他带着饱满的热情回到祖国。
在徒弟孟祺菁眼里,师傅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师傅快60岁了,只要踏进车间大门,无论工作多久,他总是精神抖擞,他总说,‘干飞机,干不够’。以前我不懂,现在慢慢也着魔了。”他还记得,一年初冬,现场给飞机做油箱气密试验,有两个漏气点,找了两天也没找到,他心生烦闷。师傅孟见新得知此事,拿着手电筒钻进密不透风、油味刺鼻的油箱,一待就是3个多小时,直到找到漏气点。下机时,他已全身湿透。
首飞“百日攻关”期间,孟见新负责协调处理现场技术问题,一连几个月天天泡在6万多平方米的车间,脚底磨出了水泡,他就在鞋底剪了个洞以缓解疼痛。为了完成一个不足10分钟就能结束的紧固件作业,他总要花30多个小时来做准备。“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到极致!造飞机,不能没匠心!”
孟见新、胡双钱、卢扣章、潘伟林……在中国商飞,一批飞机制造“老法师”兢兢业业,用实际行动诠释、传承着航空工匠精神。他们一点一滴的工作态度影响、鼓舞着大飞机新一代总装工人。
从“零”经验到独当一面
记者听过团队里很多感人的故事:首飞攻坚阶段,不少人平均每天睡觉不到6小时;有夫妻都泡在现场,1个多月没回家;做改装工作时,很多工人窝在机舱夹缝中几个小时不动弹,被戏称为“进去做瑜伽,出来洗桑拿”……
但在采访中,大家说得最多的不是“辛苦”,而是“成长”。“C919是一个全新的机型,对我们来说几乎是一片空白。”商喜庆是航电调试组的负责人,在C919之前,他做过6架ARJ21新支线飞机的总体调试工作,也算是“老江湖”,可碰到大飞机依然束手无策。“各种布局、设备、网络编制都不一样了,班组只有我一个人有航电调试的经验,其他都只做过装配,调试经验为零。我们的队伍就是在这种局面下干起来的。”大家勤学苦练,一点点摸索,主动加班加点。现在到了103架机了,调试团队已经有五六个人可以独当一面了。
“C919部装厂房的四条自动化生产线很先进,如何‘驯服’这些先进的装备设备,我们下了很大的功夫。”负责设备管理的于波回忆说,有些先进技术和功能有密码和权限,无法操作。老外供应商对技术的解密十分敏感,不愿具体说。“这些设备和代码我们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只有从头学,自己查资料,学编程,啃下硬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