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展示领到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2015年7月8日摄)。
日经中文网28日刊出日本杏林大学综合政策学部及研究生院国际协力研究科教授刘迪的文章《站在“新时代”,将如何纪念改革》。文章回顾了40年前中共领导的伟大变革,指出改革开放40年,其政策最大特点之一是实践主义路线,在政治上的特点是“质朴政治”。今后如何继续坚持政治的质朴性,至关重要。
以下是文章摘编:
——————————————————————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据悉中国政府将“隆重纪念”。40年来的中国改革,理论往往走在实践之前,但任何理论是否正确、能否持续,都要接受民心检验。而在40年后的今天,我们应如何认识40年前的那个伟大转变及其历程?总结这个经验,对今天及未来中国发展,十分重要。
1976年的中国,民众贫困如洗,经济面临崩溃。不论是中共还是民间,都在苦苦思考中国未来的方向。值得庆幸的是,在那两年中,中国亿万民众十分耐心,为中共提供了宝贵的反思时间。尽管历经磨难,但中国人民仍怀有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彼时的中共准确把握、正确理解了历史给予自己的这个机会。1978年,中共领导了一场伟大变革。粉碎“四人帮”,是1978年伟大变革的第一步。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则将1976年革命序曲释放的巨大能量,引入一条非常宽阔的理性河道。
改革开放,是中共凝聚共识的一次决绝的行动。40年来的中国发展历程证明,改革最强大动力来自亿万获得土地承包权的农民,来自百万身怀报国情怀的技术专家,来自千万历经悲情的返城“知青”,来自那些曾是世界最勤奋的大学生,也来自曾饱经冤屈重被“解放”的中共干部。他们的悲愿,凝聚成为推动改革开放的坚定意志,这是中国人民坚强走过40年的强大力量。
中国改革,没有采取俄罗斯的休克疗法,而是采取渐进主义方针,小心翼翼尝试,注重信息反馈,试点成功后再做普及。渐进主义并非不问“顶层设计”,而是政策制定实质依人心所向。改革之后,中共提出种种目标,皆避虚就实,坚信“发展是硬道理”。邓小平时代的中国,放弃对外发力支援“世界革命”的方针,目光内敛,埋头苦干。“小康目标”彰显质朴政治,赢得民众理解与支持。政府沿海发展战略的成功,让中国收获了信心。在制度上,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倾力改革诸多法律法规,为入世奠定基础。今天中国已然成为全球化主要旗手。这得益于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