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里认真工作的科研人员 薛宇舸/摄
游击战帽子战审批战:科研人员还坐得住吗?
我国正快马加鞭建设创新型国家。2016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11%,超过欧盟15个初创国家的平均水平2.08%。然而,与经费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科研领域尚存一系列久治不愈的怪现象。
游击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冷门前沿领域没人敢做
“美国在许多领域引领世界科研潮流,它先挖一个‘坑’,愿者上钩,拿钱进来,再由它分配资源。实际上就是全球为美国做实验。论文投稿现在要求必须提交原始数据,美国控制着众多顶级学术杂志,因而第一时间掌握所有前沿科学发现,最先知道你在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在重大战略方向上,美国人也不全是自己花钱,而是号召全球一起去做,让大家觉得这是个好东西,不做就赶不上时髦,发不了论文。”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所长唐宏说。
一些科研人员吐槽,有些所谓首席科学家“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经常变换研究领域,这在世界创新强国不可能出现。科研工作必定有延续性,可那些包装着多个学术“标签”的人,在中国往往很有市场,严重影响科研项目经费申请的信用体系建设。
还有一些科研人员反映,为了获得更多科研项目经费,研究团队扎堆追热点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冷门前沿领域无人敢碰,基础研究发展不平衡。
中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研究员李振斐说,现在各种基金、项目资助经费导向非常鲜明,许多研究课题相似,大家都在追热点,很多冷门前沿领域却没人敢做。
“我在美国、欧洲做科研时发现,无论多冷门的领域,总有一些科学家长期在做。一旦国家需要,就能找到相关人才储备。建议我国在基金、项目经费审批时适当考虑冷门领域,鼓励一些科研人员从事冷门研究,保证基础研究更平衡、更充分地开展。”李振斐说。
此外,许多基层科研人员反映,近些年学术会议、评审会议越来越多,这些活动有时变成了“拉关系”“拜山头”的派对。
“一个单位承办多少会议,能请多少专家,似乎成了一种工作业绩。我希望80%时间能待在实验室,可安心做科研的时间越来越少。”中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研究员许琛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