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刚刚过去的2017年,对于金融业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金融业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改革三项任务,各项工作成效明显。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构建,金融业改革进一步走向深入。中国人民银行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政策,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扶贫再贷款和抵押补充贷款等工具并发挥信贷政策的结构引导作用,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同时,央行强化了金融风险监测分析,稳妥处置各类金融风险隐患,牢牢守住不发生金融风险的底线。银行、证券、保险等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强化为实体经济服务职能,加大力度防控各种风险,推出了一系列监管强化与服务优化措施,进一步治理资金空转和监管套利等金融乱象,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了良好货币环境,推动了实体经济高效、平稳发展。
1、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
2017年7月份,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宣布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旨在加强金融监管协调、补齐监管短板,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落实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职责,并强化监管问责,确保金融安全与稳定发展。2017年11月份,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
作为国务院统筹协调金融稳定和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议事协调机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的决策部署;审议金融业改革发展重大规划;统筹金融改革发展与监管,协调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相关事项,统筹协调金融监管重大事项,协调金融政策与相关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分析研判国际国内金融形势,做好国际金融风险应对,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处置和维护金融稳定重大政策;指导地方金融改革发展与监管,对金融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实行业务监督和履职问责等。
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近期工作要点,强调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健货币政策,强化金融监管协调,提高统筹防范风险能力,更好地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更好地保障国家金融安全,更好地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文/本报记者 钱箐旎)
2、金融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2017年7月份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稳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深化,金融业对外开放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进展。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
银行业金融机构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大型跨国金融机构通过设立分支机构或与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展开战略合作,在参与分享我国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有效发挥“鲶鱼效应”,丰富国内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促进我国银行业竞争力不断提升。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也通过引资、引智、引制,深化与外资金融机构的合作,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信息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提升了行业整体管理效率和业务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