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天下 >> 国内  >> 正文

莫言珠海开讲《我的文学路》 自称余光中粉丝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中新网珠海12月15日电 (邓媛雯 印兴)中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来了,金砖国家高端文学论坛15日在北师大珠海分校开幕,莫言面对千余学子作了《我的文学路》的演讲,并现场赋诗一首。

  莫言说当天早晨参观北师大珠海分校校园时,听说8月的台风刮倒校园一千多棵大树时,他说:“有时候风也是个坏东西。”

  回忆自己写过有关的风的诗作后,莫言现场为该校赋诗一首:“乡愁是台风/树枝在外头/树根在里头/但只要树根在里头/就不愁再出头……”。莫言认为,写诗要充满激情,要有不断挑战语言的冒险动作。

金砖国家高端文学论坛15日在北师大珠海分校开幕,莫言给千余学子作演讲。吴长赋 摄

  在演讲中,莫言还谈到了14日去逝的著名诗人余光中,“我也算是余先生的粉丝吧,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熟到骨髓里去了。”莫言表示,从余光中诗中可以看到唐诗宋词汉赋对其的影响,如盐溶入水中一样。

  聊到《红高梁》的创作,莫言透露,有军人看到《红高梁》里砍头细节问他“是怎么知道如此详细的?”莫言幽默地表示:“因为我在家杀鸡的时候就是这样的。”

  提到自己的写作经验时莫言说:“我们应当认识到人的复杂性和不彻底性,改变教条化的‘非善即恶’的写作手法。”

  当天,北师大珠海分校文学院院长张明远为莫言颁发聘书,聘请莫言为该校国际华文文学发展研究所荣誉顾问、国际写作文学社荣誉导师。

  莫言,原名管谟业,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出版代表作《红高粱》,《生死疲劳》等知名作品。据不完全统计,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经被翻译成40种语言。(完)

原标题:莫言珠海开讲《我的文学路》 自称余光中粉丝

原链接: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7/12-15/8401433.shtml

 
相关新闻
诗人余光中病逝 港中大致哀 昔日学生:他在写作上没有遗憾了

中新社香港12月14日(陈逸舟)一代文学大师、著名诗人余光中14日在台湾高雄病逝。余光中曾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系主任,对港中大贡献良多。港中大深表哀悼。 资料图:2008年5月4日下午,“台北文学季”五四文学茶会在台北市举办,诗人余光中在会前签名留念。中新社记者 刘舒凌 摄   香港是余光中生命和创作中的重要一站,他曾写道:“我和她曾有十二年的缘分...

写《乡愁》的诗人去世了,提起乡愁你会想起什么?

中新网北京12月15日电(记者 宋宇晟)12月14日,诗人、文学家余光中病逝,享年90岁。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泉州永春,1950年随家人迁居台湾。多年来,他创作了许多经典的诗歌和散文。1971年,思乡情切的余光中在台北写下经典之作《乡愁》。40多年来,这首诗在海内外华人间广为传诵。余光中在诗中提到的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提起乡愁...

家乡父老追忆余光中:“再也等不到他回家了”

中新社福建永春12月14日电 题:家乡父老追忆余光中:“再也等不到他回家了”   中新社记者 孙虹   12月14日,祖籍福建永春的台湾著名诗人、《乡愁》作者余光中先生逝世,享年89岁。消息传来,家乡的父老乡亲悲恸不已。   “我原本以为光中能比我活得久,我以为他还会再回来和我相见……”14日午后,当中新社记者赶到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时,余光中儿时的玩伴、93...

这位清癯和善的老人带着他的乡愁,永别了挚爱的诗歌

资料图:著名诗人余光中。中新社记者 骆云飞 摄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2月15日电(记者 上官云)“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对这首名为《乡愁》的短诗,想必很多人都有所耳闻。清新的文字,悠长的韵味无一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是,就在昨天,写下此诗的余光中,那位著名诗人、旁人印象中温和板正的老人,不幸因病在台湾去世了,永...

乡愁终变成矮矮坟墓 你了解诗人之外的余光中吗?

乡愁终究变成矮矮的坟墓,你了解诗人身份之外的余光中吗?   12月14日,诗人余光中病逝,享寿九十。   在大部分国人心中,对余光中的定位始终是“乡愁诗人”。但余光中作为一代文坛巨匠,离世之时,被我们铭记的不应该只有《乡愁》。   除了《乡愁》,你应该更了解余光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