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家培训机构的客服也向记者保证考试不过可退款。记者向其询问如何退款的时候,客服则开始向记者介绍机构培训班的通过率,并继续推销其他课程,对如何退款避而不答。当记者继续追问的时候,客服称“拿着成绩咱们再谈”。当记者询问专业课授课老师时,客服则表示,“有资质的老师”和在校的“高分研究生”。
中国社科院教育专家龙迪表示,现在社会上的考试培训机构良莠不齐,其中有一部分其实是以培训为借口在谋取暴利。“此类培训班的存在,首先价值观导向就有问题。它的存在造成一些学生产生‘有钱就能过,可以用钱买’的错误观念。另外,本身这种机构就是不规范的。无论什么资格证的考试从个人还是从国家,其初衷都是选拔人才,而‘保过’二字从字面上看就不正常、不合理。这种方式对于那些刻苦努力的学生无形中造成一种不公平的待遇”。
她还指出:“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力。另外,也希望教育部门和社会都能够给学生一个正确引导和监管督查。”
不存在免考转评提前拿题情况
民警介绍,大部分以培训考试为名进行诈骗的团伙首先通过非法渠道,获取有资格参加考试人员的联系方式。民警介绍,“只要是给你打电话,那么你肯定是在相关行业多年,至少有参加考试的资格和想法。”所谓的客服或者咨询员都有大量的“话术”文本。“他们会对业务员进行培训,每个当事人可能的疑问,都会在话术上找到对应答案,并进行回答。”
民警举例子介绍,针对报考消防工程师的考生,他们谎称消防工程师考试有免考转评政策,可以不用培训考试,工作经历和工作业绩等符合条件能直接拿证,因与公安部消防局有“关系”,交钱就保过;针对报考一级建造师的考生,又谎称培训老师就是出题老师和判卷老师,交钱后发给考生肯定命中的考题和答案,肯定保过等等。
最后,民警提醒考生,无论参加什么考试,实行国家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制度,必须通过考试才能获得证书,不存在免考、转评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情况,更不会出现真题提前获得等情况,且资格证证书均未委托其他机构组织考试、培训。一旦发现上当受骗,应该及时报警。
律师说法
考生买题行为
若获真题也违法
北京康普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吴立宏表示,目前一些培训机构通过获取考生信息并主动联系考生,这是一种扰民的精准营销行为。如果公司是通过非法途径获取考生手机号、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隐私信息,则涉嫌违法。如果培训机构事前有虚假承诺,考生又能充分举证,公司则构成民事欺诈,考生在法定期限内可向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申请变更或撤销合同。合同撤销后,教育机构应当返还学费并赔偿损失。
他还称,一些教育机构称能够通过非法渠道获取考题、答案,考生考试时发现并无此情况,则该合同违反了法律法规的强行性规定,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自始无效,助考机构除了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还将承担行政乃至刑事责任。吴立宏还提醒学员,合同的形式不仅限于书面协议,也包括口头协议,不签订书面协议并不违法。但依据口头协议来维权,将加重考生的举证义务。考生的买题行为实施后如果真的获得题目,这个行为本身也属违法,是不可行的。
吴立宏表示,实际上,培训机构对学员许下的保过承诺违反了我国《广告法》的规定,其中包括不得对升学、通过考试、获得学位学历或者合格证书,或者对教育、培训的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性承诺。
记者手记
真才实学才是硬道理
采访中,多名曾上过保过班的考生直言,“保过班就是骗局,所谓的保过、退费都根本不存在”。现实中,一些考生不愿认真备考,反而将前程全权托付给培训机构,仿佛上了保过班,考试便能一帆风顺。而培训机构正是抓住了人人都想走捷径的心理,引得考生前赴后继,一掷千金。殊不知,考试其实是一个自己和自己打擂台的过程,靠不得外力。很多人认为保过班是上了一道保险,但培训机构市场的不规范、乱象丛生却被忽略,许多考生急于求成,结果病急乱投医,最后钱花了不少,成绩并不理想。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奉劝考生,学习之路从来没有捷径,唯有“刻苦”二字。
北京晨报现场新闻 记者 张静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