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走一步,就可能埋在那里
孙牧来自国内另外一家大型煤炭企业,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了救援队,不到35岁的他在矿难事故救援中已经身经百战。“在高温高压的矿井里,你根本不知道危险会从哪个方向突然袭击你,经常你刚刚从一个地方走过,那里就坍塌了,慢走一步,可能就埋在了那里。”
这种危险对于孙牧来说,已经司空见惯,但他又很少向家人提及。“我们形成了一个共识,不会把这种危险告诉家人,甚至我们在救援后,回到家里,家人都不会知道我们去干什么了。”
神东集团救援队负责人告诉记者,早些年,队员在参与煤矿救援时,经常出现进去后出不来的情况。尤其是小煤窑普遍存在的年代,矿区已经被开采得支离破碎,出现矿难后,地下情况非常复杂,宛若迷宫,救援人员下井之后,只能用绳子把大家连在一起,否则很难走出来,甚至遇难人员没有救出来,却搭上救援人员的性命,有的救援队员,就这样牺牲了。
在镇海炼化的库房里,记者看到了许多先进设备,价值超过千万元的进口消防车就有多辆,企业希望通过提供好的装备,减少救援人员的危险。
在不少地方,企业救援队不仅承担着企业自身的救援任务,还要配合当地政府参与其他救援工作,甚至因为装备齐全、人员齐整,成为地方救援工作中的主力。神东集团矿山主要分布于陕西、内蒙古和山西的交界处,点多面广,对应急救援的要求非常高。260多人的救援队伍,配备了专门的设备,这样的规模在当地地方救援力量中都很少见,也因此在地方救援中能起到很大作用。
但是,神东集团消防队的负责人,却忧心着未来。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救援队目前以30岁以下年轻人为主,结构合理。但5年、10年后,这批队员年龄大了,体能差了,跑不快了,怎么安置他们?
希望未来能得到保障
有煤炭企业救援队负责人告诉记者,许多救援队员岁数稍微大一些,就会被调整到其他辅助岗位,比如保安等,岗位层级很低,也拿着企业最低的工资。从事着高危行业,但不直接创造效益,又要花钱养着,让这一群体在企业中往往并不受重视,地位和待遇普遍不高。
“我们是国有企业,编制就这么多,岗位也就这么多,这些兄弟们未来怎么办?”神东集团消防队负责人说。而在兖矿集团,救援队员48岁转岗已经成为制度,但退下来的人员基本上是安置在一些辅助岗位。
在这一行干久了,一同经历生死,让这个群体之间有着不同一般的感情。“我就要求队员们好好训练,练成专家、人才,然后把他们输送到其他企业消防队,担任业务骨干。”石军说。但这终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群体面临的隐忧。
因为职业发展前景受限,整个行业的人员流失问题比较严重,尤其在一些重大事故并造成救援人员伤亡后,许多人都不再愿意从事这份工作。即便是在镇海炼化这样待遇相对较好的企业,消防员年流失率也都在30%以上,迫使他们每年都要重新招聘新人,有时候一年要招聘两次。
为了留住人,镇海炼化还想了许多办法,比如每年提高工资,创造进修机会,采购更好的设备等,朱贤峰就在队里的帮助下,拿到了大专学历。“表现好的队员,可以转成有编制的正式工。”神华集团副总经理李东告诉记者。
“光靠企业一家出力是不行的,特别是不同企业效益不一样,能投入的资源也不一样。”有企业消防队负责人向记者坦言,“能否从政府层面出台一些措施,以保证消防队的战斗力,也保障企业消防队员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