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清晨,大部分长春市民被一场电闪雷鸣的“闹钟雨”叫醒,分布不均的降水天气再次“扫荡”长春。截至14时许,市区降雨量已经达到22毫米,最大降水量出现在德惠境内,达134.5毫米,本应是周末休息的欢娱时光被这场急雨扰乱了节奏。
市民在雨中趟水前行。张扬 摄
启动城市内涝气象 风险蓝色预警信号
16日2时许,长春市气象台接连发布雷电、暴雨、冰雹黄色预警信号和城市内涝气象风险蓝色预警信号。指出“未来12小时,我市有雷电天气,局部地方可能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或冰雹”,为此市减灾委员会、市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联合提醒相关部门注意做好预防工作。2时55分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3时21分发布冰雹黄色预警信号。6时10分,城区降雨开始时,市气象局与市建委联合发布城市内涝气象风险蓝色预警信号,明确预计未来6小时以内,长春市区将出现短时强降水,将导致城区低洼地段出现较严重积水,对交通影响较大。
强降雨再添乱 市民出行受阻
6时30分许,突然乌云压顶,原本已经大亮的天空再次变得阴暗如夜,在净月大街附近,刚刚关掉的路灯也再次亮起。“轰……”7时50分许,随着电闪雷鸣,密集的雨点从空中倾泻而下。
市民在雨中骑行。张扬 摄
16日早上突如其来的这场急雨令周日上班出行的人们慌了神。由于视线受阻,马路上的车辆纷纷打开双闪灯、近光灯和前后雾灯并减速在水中谨慎行驶。8时许,在安庆路208号门附近,由于雨下得非常急,来不及排走的积水深约30厘米,一处窨井井盖被湍急的水流冲走,从井内涌出一米余高的“喷泉”,过往车辆纷纷小心翼翼地绕行。
9时许,记者在同志街与明德路南胡同交会处附近看到,低洼路段再次出现严重积水,犹如一条小河横在马路中间,将同志街由南至北和由北至南相对行驶的两排车流生生阻断,长长的车流在马路上排着队等待积水退去,362路等公交车上的乘客纷纷下车绕路步行离开。“顶着大雨上班的都是工作狂,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市民吴先生幽默地说,“原本20分的路开了一个多小时才到单位,紧张得手心和后背全都是汗。”
多城区被积水“霸占”成汪洋
这场强降雨比预计中要“生猛”很多,致使长春城区多处积水,又给市民们的生活添了不少乱。
8时40分许,经开六区内的积水最深处约40厘米,积水涌入居民楼楼道内,没过了上楼的第一节台阶。
8时50分许,在飞跃路与杨柳大街交会处,水深没过行人膝盖,停在低洼路段的十几辆车被泡,有部分临街门市房涌进积水。该十字路口的红绿灯还在正常运转,可是平时车来车往的街头满是积水,4个路口均没有车辆往来。
9时许,在创业大街岱山公园门前积水形成一片汪洋。支农大街至自立街的安庆路上有20多台车被浸泡在水中,其中近半数的车泡水情况严重。 9时许,在百汇街与明德路交会处附近,一名市民带着孩子披着雨衣在水中艰难趟行,积水深度已经没过孩子的大腿。
9时30分许,兴顺花园小区一栋居民楼被积水包围,水深约50厘米。孩子们骑着自行车在积水中嬉戏作乐。
10时许,雨势减缓,本报不断接到居民们反映积水的报料电话。市民杨女士:“育民路与阜育大街交会处附近,多棵小树被连根拔起。现场像刚刮过台风。”市民马先生:“我家住在华大天朗国际小区,居民楼前的水已经没过小腿肚位置。”宋女士:“信达东湾半岛A区由于地势较低,积水深约30厘米,此次降雨又有不少车辆被泡,已经成了名符其实的‘半岛’……”
此外,解放花园小区、杨浦大街、生态大街、会展大街、仙台大街、世纪广场、北海路口等地积水严重。
市民调侃:不会开船不是好司机
过膝的积水、汽车溅起高高的浪花……原本以干热著称的春城城区在这场降雨中几成泽国。不少市民的微博、微信朋友圈再次开启“看海”模式,直呼大雨过后的长春伤不起。
王某人:“龙王是来长春定居并生下小龙了吗?快别下这么大的雨了,真心伤不起。”
木马:“别比驾龄多少年,现在会开船才是好司机的标志。”
打怪兽:“穿着拖鞋去上班实属无奈,一辆车被逼成船更无奈。”
雨歇暑热不减 蓝色高温预警信号驾到
据了解,17日起,下完雨之后的长春气温将再次飙升至30℃以上。10时55分许,长春市气象台解除雷电黄色、暴雨黄色、冰雹黄色、城市内涝蓝色预警信号,可恢复正常生产生活活动。15时40分许,长春市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蓝色预警信号:预计17日-18日我市大部分地方最高气温可达32℃以上,局地可达35℃,市减灾委员会、市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联合提醒,注意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14时许,城区里的积水逐渐退去,城市的一切被笼罩在潮湿的空气中,仿佛随手拿起什么都能拧出一把水出来。
主要天气过程:17日长春市区多云,榆树有雷阵雨;19日有中雨;21日前后有中到大雨,局地有暴雨;17日至18日有4级左右西南风。长春市区具体预报如下:17日,多云,西南风3级至4级,24℃至32℃。18日,多云,西南风4级至5级,25℃至33℃。
长春晚报记者 何少梅
(原标题:长春再降暴雨 市民调侃:不会开船不是好司机)
来源:http://www.chinanews.com/sh/2017/07-17/82797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