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天下 >> 国内 >> 国内社会  >> 正文

成都晚报:“在家上学”? 先把“功利”抛一边

www.taihainet.com 来源: 成都晚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小编先说:

  “在家上学”是指以家庭为主要场所,由父母或家庭教师组织开展教育活动。从小编了解到的情况看,目前四川的“在家上学”主要是指脱离学校而对孩子进行教育,包括放家里自己教以及几个家庭联合起来将孩子送到某个类似私塾的机构学习等教育形式。究竟实践“在家上学”的家庭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以及具体是怎么在家“上学”的?这些孩子又承载着父母什么样的特殊期望呢?(应当事人要求,文中不涉及真实姓名及单位。)

  为什么选择“在家上学”?

  在家怎么“上学”?

 

  田女士(成都某高校教师):刚开始,我们也是把孩子送去学校的,但是孩子入学后我们才知道学校要求孩子的学习程度比较高,所以,入学后学着非常吃力。第二个学年开始孩子一点儿学习的兴趣都没有了。学校要求高、孩子性格又是稍微“弱”一点那种,综合这些情形,我们夫妻商量了一下,也征求了孩子的意见,他也挺愿意在家学习的,所以就干脆搞回来自己教了。

  我跟孩子的爸爸都有大学学历,轮流利用业余时间跟孩子一起学习。至于教的内容,数学是按照学校教材教的,语文我就自己给他找一些文章让他看,有时会让他写写字什么的。小学阶段,不指望他学多少东西,顺顺利利把小学度过了就可以了。我们也不只是知识的学习,也根据需要和孩子的兴趣给他报一些辅导班,比如说体育运动什么的。很多人担心孩子脱离了学校的群体生活,会影响社交能力等,我家孩子性格乖巧但是并不内向,人缘很好,平时的朋友也不限于同班,周末都会有同龄的或者比他略大的小朋友主动到家里找他或者他主动找别的小朋友玩。到初中后就要把他送学校去了,因为状态足够好了,而且他也愿意再回到学校学习了。

  李女士(成都某私塾学生家长):现在的教育体制是孩子最后拿到了一张文凭,但是这张文凭远不够让孩子在社会上立足。现在的学生,甚至大学毕业了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不具备,我觉得这样的教育是与现实生活有些脱节的,是不太成功的,所以想暂时让孩子脱离学校试一试。

  孩子所在的私塾是几个家庭联合起来一起学习的那种。在知识上侧重传统文化,但是其它方面也有涉及。私塾提倡的是家庭学习的氛围,毕竟教育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所以,在这里学习的孩子,家长也要跟着学习一些东西,学校不也讲“家校共育”吗?在这里,孩子和家长会定时地通过活动等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小至洗衣做饭,大到染布裁衣等等。我们老师、家长都没有受足够教育的时候,“教育”这辆车是拉不动的, “教育孩子,匹夫有责”,如果教育出现了问题,搞不好就是我们家长自身出了问题。现在家长不惜重金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在孩子的培养上砸钱,其实最重要的是父母学好了,做父母该有的“味道”出来了,儿女自然也就有了儿女该有的味道了。

  我们只是现行教育的补充

  满足于有一个平凡的孩子

  王女士(自由职业):孩子第一学年学得很吃力,但成绩还行,只是明显地表现出不大想学。对于我来说,这是个危险的信号,因为我觉得首要保证的是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在面对一大堆作业时,兴趣明显被击退了。作业多,还真是这个时代的教育的一个特色,其实也不完全是学校的原因,还要从家长身上找原因。我们这个社会就有一种急功近利的氛围,家长也跟着急功近利起来。在这种氛围下,学校如果把孩子的作业搞少了,说不定首先不满的就是家长了,因为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是有很高的要求的,像我这种对孩子成绩没要求的家长太少了。既要搞素质教育,又要保证考试成绩,学校也很无奈。但体制是死的,人是活的,那么我们只好自己采取一些变通的方法了。我们把孩子接回来自己教,练习和作业安排得比较少,孩子的学习兴趣就来了。

  讲到孩子将来能否出人头地,我从来没想过。我就是觉得一个人应该保持一种学习的乐趣,人的天性中就有求知、探索的成分,绝不能因为孩子短期的胜出而过早扼杀了这种天性。

  关于孩子的人生规划,我们只有一个要求,希望他一生都活得快乐、深刻,就像打井一样,如果前期是被我们逼着去打的,最后他因为没有兴趣和热情而停止了,那么孩子此生只能停留在这个层面了,永远没法活在另一个层面了。

  有人说我们想“取代”现行教育,不是这样的。我觉得现在的教育体制也很不错,但一种方式不可能适合所有情况,所以,我觉得我这样的选择其实是对它的一种补充。

  苏先生(某社会组织高管):我对学校的排名和考试成绩等东西没有兴趣,我更关心的是,孩子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不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因为没考进名牌大学、没进好的公司就失望,或者比别人少点什么就难受的人。我们希望他成为一个强大的、快乐的男人,能微笑面对任何困境,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其实就是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极端点说,身体健康,将来至少能拉得动板板车自食其力;心理健康,即使拉板板车,也并不会觉得低人一等、依然快乐。

  王先生(企业白领):那种为了高分、为了所谓的好学校而必须付出的代价太高:孩子的身心健康、道德水准、独立思考判断能力的丧失;家庭生活方式、节奏和格局的相应改变等等,都高到我无法承受。一句话,性价比太低,何必?前些日子,一篇网文《父母必须面对的现实:你的孩子终将平凡》刷爆朋友圈,它告诉我们,作为父母,可以有望子成龙的梦想,但当不得真。不可忽略的一个事实是:99%的人99%的可能会平凡地度过一生。而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99%的部分,而是将精力集中在剩下1%极其渺茫的希望中。这样子下来,父母不得轻松,孩子更是痛苦、压抑。所以,我对女儿只有一个简单的要求:在平凡的生活与工作中找到快乐、幸福与平静,足够了。

  专家观点

  教育渠道可以多元化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在家上学”作为家长的多样选择,应该通过立法来规范教育内容、质量评价、和体制内学校接轨以及日后出路等问题,尤其是父母的资质。

  刘老师(教育专家):对这个现象,我想说三点。一、学习渠道多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特别是科技日益发达的今日,它不会随个人意愿而转移;二、多渠道的学习及其方式,我更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品质;三、民间小微学校的兴起,只要符合国家法律,符合育人规律,可理解为是对政府主导学校的补充。

  选择“在家上学”还需要勇气

  一位“在家上学”的践行者根据自己的体验,表示这个选择其实是十分艰难、限制条件多多的:

  第一,你敢于放弃代表世俗所认同的价值观念的一些东西:文凭、公务员、白领、安稳、权势、财富、豪宅、名车……

  第二,你有比较充分的自由(人身自由、思想自由、财务自由)。

  第三,你真正懂教育,包括教育的目的、方向和任务;有耐性,喜欢教育,你会因整天和孩子在一起而开心、幸福;擅长教育,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你还得有成为教师的知识储备。

  第四,最关键的一条:你的孩子喜欢你、尊重你、佩服你,愿意让你教,跟你学。

  资料袋

  “在家上学”风从美国来

  1872年,美国颁布《义务教育法》,实施约100年后,人们习惯了这种大规模集约化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开始意识到这种教学方式的刻板和机械化,致使受教育者缺乏个性、创造力和竞争力,“在家教育”开始正式走入人们的视线。至上世纪80年代初,逐步为公众所接受,并逐渐波及到其它国家。有资料显示,至2016年,在家上学的美国学生约有230万人。

  中国“在家上学”群体在扩大

  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上个月发布《中国“在家上学”调查报告(2017)》,显示“在家上学”群体规模不断扩大,从 2013年至2017年,以年均 3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截至2017年2月,密切关注并有意尝试让孩子“在家上学”的群体规模约为5万人,其中真正实践“在家上学”的学生数约为6000人。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是“在家上学”主要原因。

  链接

  两位家长的表白

  他幻想着它(“在家上学”)有一天能够生根发芽,和传统的学校模式形成互补——而不是所有孩子都在一条人头攒动、黑压压的路上挤……他用探索者来定义自己现在的身份,“有可能牺牲,也有可能就成了。面对未来,也必然要面对试错。”(2016年《法制晚报》:在家上学联盟|一场关于教育的家庭实验)

  物以稀为贵。当全社会千军万马在大家看好的“高速公路”上拥堵之时,我儿子为何不走一条虽没那么平直,可毕竟悠然从容、说不定还能风景这边独好的羊肠小道呢?当全社会人手一箩筐石头和敲门砖之时,我儿子手里却只有一棵芳香的小草,那时候很难说那一筐石头就一定比一棵小草值钱了。再说,只要方向正确,走一走弯路、小路,未必见不到一路好风光。(“知乎”上一位践行“在家上学”的父亲)

原标题:成都晚报:“在家上学”? 先把“功利”抛一边

原链接:http://www.chinanews.com/sh/2017/05-22/8230594.shtml

相关新闻
求助!惠安女子失踪9天 家里还有4岁孩子在等她

台海网5月22日讯 据海峡都市报报道 昨日,惠安净峰镇的张先生向本报求助其儿媳妇曾幼莲于5月12日晚上8时许,从净峰镇坑黄村上宅自然村家里出走后,到现在一直杳无音讯。 出走时,上身穿玫红色衣服,下面穿黑色裤子。 张先生介绍,曾幼莲是惠安涂寨人,患有精神病,属于精神残疾二级...

沙溢胡可结婚6年后 带着两孩子办了第2次婚礼!

5月18日,某亲子节目中,结婚6年的胡可沙溢一家四口故地重游,追忆恋爱往事,本来是很甜蜜的一次相聚,胡可因工作繁忙凌晨赶来团聚,却不影响二人的甜蜜。当天正值沙溢胡可结婚六周年纪念日,为老婆精心准备了浪漫惊喜的沙溢,用实际行动在全网观众面前再次“求婚”胡可,胡可再度...

福州七旬老太养大三个孩子 如今却伤透心想轻生

原标题:调解|30多年养育之恩化作泡影 活了74年还搞不懂家人之间应该如何沟通? 台海网5月20日讯 据第一帮帮团报道,家住福州市盘屿村的陈奶奶今年74岁了,他的老伴林大爷在30多年前为了铁路工作,远走他乡,很少回家,陈奶奶独自一人既当爹又当妈,带大了2个儿子和1个女儿。如今...

年轻妈妈拦车说孩子病危 女主持人连闯两红灯送医

徐子乔的生活照   台海网5月16日讯 据海峡都市报报道,昨日中午,住在福州台江区的东南电视台主持人徐子乔,开车到小区门口时,突然有个年轻女人抱着女婴拦车,说孩子病危,必须马上去医院。小徐以最快的速度出发,还在工业路上连闯两个红灯,将母女俩送到省人民医院,但最后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