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天下 >> 国内 >> 国内社会  >> 正文

老年人朋友圈调查:群里7条分享5条是谣言!被套路了

www.taihainet.com 来源: 齐鲁晚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一直以来,食品安全、养生类的信息在网络上广为传播,尤其在微信朋友圈、亲友群很是叫座,深受一些中老年人的青睐。这其中不乏大量谣言,不少人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想法向身边亲近的人输出这些信息。近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召开通气会,就有效治理网络食品谣言展开座谈,要加大对食品安全谣言制造者的处罚、追责力度,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使谣言无处遁形。

女儿的烦恼:
早上六七点收到母亲的“骚扰”微信

自从母亲安装了微信,学会了转发,在省城上学的大学生小张就再也没消停过。她经常在早上六七点钟就收到母亲微信消息的“骚扰”。她觉得母亲转发的这些东西是多余的,她早就开始不看了,更不会转发。

“鸡汤类的文章、防诈骗的都有,大部分还是有关食品安全的。这个不能吃,那个有毒、致癌。”小张说,起初母亲给她发这类文章的时候她还看一看,回复一句“看到了”,后来索性连回复都不回复了,任由母亲转发,隔几天就会攒很多。

小张告诉记者,阅读微信中的这类信息已经成了母亲生活常识获取的重要途径之一,并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家里的日常生活。“她看了之后会当真去做,关键是好多文章本来就是假的,她也跟着学。”

“比如说以前传香蕉泡过药水,那段时间她就没去买香蕉吃过。”至今,小张的母亲说起这事还称,吃香蕉总感觉像吃药水一样。不过她至今仍不知道,“香蕉浸泡的白色液体是甲醛或甲醇等有毒液体”是谣言。

让人吃惊的调查:
150人中仅7人未收到过食安信息

像小张母亲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她的同学小徐告诉记者,父亲也经常转发这类的信息给她。

在记者进行的一项对150多人的调查中,多数人都表示他们曾遇到过身边人转发食品安全的内容,仅有7人表示没有接收到过这类信息,也未在朋友圈看见过。剩下的绝大部分人都曾接收到或在朋友圈看过此类信息。

市民张先生对此深有感触。他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了近一段时间以来他家里微信群的聊天记录。“速转!十万火急!!!”“各位家长注意了,这个东西千万不能喝!”“不是吓唬你,七点以后不要再吃它了!”这样标题的内容不断地滚动在家庭群里。

在一所中学上班的老师小刘告诉记者,不光是在朋友圈、亲友群里,鸡汤类文章、食品安全类文章、养生文章甚至渗透到工作群里。在办公室,食品安全经常成为谈资。“大家看到一些东西,就会说给其他人,彼此提醒一下。”

五年前已被辟谣,现在仍有人信

网上流传的不少食品安全内容其实都是谣言,内容并不真实。国务院食品安全办联合17个部门单位共同主办的2016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暨第八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发布的数据显示,食品安全谣言已经占到了网络谣言传播量的45%,位居第一位。不少谣言被反复传播。

市民张先生提供了10条家属群里分享的内容,其中一条是“最近医院急诊的患者比较多,大都是蘑菇中毒,今年蘑菇丰收,蘑菇可以和小白菜一起炒,但不能和茄子一起吃,会中毒,在水焯蘑菇的时候放大蒜,如果大蒜变色了,就有毒,不可食用。而且蘑菇和小米、大黄米千万不要同吃,会产生一种毒素,医院治不好,后果很严重。”

记者搜索这条信息发现早在2012年就有该谣言,并演化出多个版本,当时就有多家媒体进行辟谣。济南市餐饮协会、千佛山医院营养学专家杜慧真告诉记者,造成中毒的原因很可能是蘑菇本身有毒,并不是说蘑菇和茄子不能在一起吃。大蒜是否变色,并不能作为测量蘑菇是否有毒的依据。“蘑菇和小米、大黄米千万不要同吃”的说法也没有任何依据。

记者查阅到,其他几个类似“吃鲜水果能治愈癌症”“煮东西先把水烧开,不然会有致癌的危险”“国务院防癌办发布抗癌防癌蔬菜排行”等内容也均属于谣言,早已被辟谣。

原因一:心理需要
50岁以上人群中八成多关注食品安全

在有关食品安全的话题上,年轻人和中老年人的态度有明显差异。

济南心理卫生协会副会长张洪涛认为,中老年人普遍关注食品安全问题,而转发这些内容的人则是出于一种求关注、求交流的心态,想用新奇有用的信息来与他人产生交流。调查问卷中,50岁以上的人中88%都表示关注食品安全,41岁至50岁的人中也占了39%,年轻人则在14%左右。

相比于处在事业打拼期的年轻人所关注的成功学、心灵鸡汤等,中老年人更在意日常生活中的个人健康问题。50多岁的市民王女士告诉记者,由于平时经常看到媒体曝光食品安全问题,所以看到疾病预防和食品安全信息就很敏感。

原因二:甄别能力差

“觉得微信里分享的不会有假”

另外,在4月17日国家食药监总局举行的通气会上,食药监总局新闻发言人颜江瑛分析,有不少食品安全的谣言利用夸张、歪曲的加工手段,模糊事实本原和全貌,假借权威机构的名义,频繁使用“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语言,愚弄公众认知。此类谣言因为与事实真相“鱼龙混杂”,较难甄别,也不易取证,辟谣难度较大。

市民张先生向记者提供了10条家属群里分享的内容,其中,“这东西喝了就等于死”“晚年不想得癌知道这一点就够了”等3条链接已经被删除,其中1条显示被投诉。而剩下的7条食品安全内容中,记者查阅发现,其中5条被明确证实属于谣言。

济南市民韩女士告诉记者,她之前看到过的一条内容很吓人,称家里常见的两种液体一旦混合,马上就能致人死亡,她随后就在朋友圈转发了这类内容,但现在已经被删除。

不少中老年人缺乏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媒介素养比不上年轻人,轻信微信上的内容。“像我的父母,他们对微信的理解跟咱的理解不一样,他们觉得微信里的东西就像电视里播出的东西,不会是假的。”市民小张告诉记者。

原因三:情感行为
出于对亲人的关心,要尽到提醒义务

据张洪涛介绍,不少中老年朋友对新事物的认知度不够,法律意识淡薄,不排除一些中老年人人云亦云转发相关内容的情况,但也有很多父母转发这类消息是出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保护,是基于情感的一种行为。“父母害怕子女因一些隐性的危险而受到伤害。”

在调查问卷中,有近一半的人认为转发这些内容会对他人的生活产生帮助。

济南的王女士认为,微信圈子就是把实际生活圈子搬到了社交平台上。在实际生活中,大家吃饭、闲聊的时候经常会谈论食品安全问题,在微信家庭群里,转发食品安全的内容本身也很正常,是家庭成员之间通过网络沟通的一项议程,也是基于维护家庭成员之间粘性的需要。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时培磊实习生祝慧思张瑶)

原链接:http://ql1d.com/news/show/id/4125986.html

相关新闻
闽清292村配食品安全协管员 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台海网5月3日讯 据福州日报报道,“大家以后办酒席,可以找我备案。”今年41岁的汪艳金昨日这样对其他村民说。汪艳金是闽清县池园镇池园村的村民,她现在多了一个身份——食品安全协管员,遇到村里集体聚餐,汪艳金要负责聚餐信息收集、登记备案。 记者昨日从闽清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闽清全县292个村(社区)已全部配备食品安全协管员,将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延伸到农...

台湾民众“毒蛋”危机后的另一番担忧

据媒体报道,台湾地区市所售鸡蛋检出过量戴奥辛(又称二恶英)已逾两个月,食品安全单位才查出是彰化鸿彰蛋鸡场惹祸。台湾《联合报》28日发表社论指出,台湾年复一年经历戴奥辛污染的冲击,受创深重,只查出戴奥辛蛋的养鸡场,绝对是不够的!而且在调查中,台当局“食品安全部门”的效率之差,行动之迟缓,令民众咋舌。   评论摘编如下:   台湾地区市售鸡蛋检出...

福州市3家企业试点绿色食品可溯源 保障食品安全

闽榕茶业有限公司获授“首批可溯源绿色食品试点企业”荣誉牌匾 原标题:福州市3家企业试点绿色食品可溯源 保障食品安全 台海网4月27日讯 据福州晚报报道 昨日记者获悉,由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中国绿色食品溯源平台启动仪式25日在北京举行。平台经过严格筛选...

涉及食品安全问题 龙岩4企业被行政处罚

台海网4月27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李大荣)因涉及食品安全问题,日前,龙岩4家企业因此被行政处罚。主要违法行为涉及:   龙岩市新罗区千里香食品厂生产标签含虚假内容;   龙岩市蒲公英食品有限公司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蒲公英瓜子梅”;   龙岩新华都购物广场有限公司美食城店在食品进货时,未查验相关证明文件,未按规定建立并遵守进货查验记录制...

朋友圈兴起“砍价”活动 帮人砍价小心信息泄露

台海网4月24日讯 据福州新闻网报道 最近微信朋友圈里又兴起各种“砍价”活动,宣称只要点击链接,就可以帮忙砍价,甚至“0元购买”手机、门票等。实际上,“砍价”很难“砍”来商品,个人的信息也可能泄露,还有人被骗走钱财。   “××正在参加游乐园砍价活动,175元价格砍到0元即可免费领取套票。”近日,许先生在朋友圈看到帮忙砍价的信息,他点开链接,转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