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天下 >> 国内 >> 国内社会  >> 正文

校园贷,如何不让悲剧重演?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新网 刘强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文\孙秋霞  

  校园贷,敢问路在何方?

  春节过后,汉口学院大二学生陈东(化名)就再也没看见过自己的室友刘华(化名)。他告诉国是直通车记者,从开学到现在,刘华始终没有在学校露过面。直到有一天,借贷公司给他打了一通电话,他才知道刘华因为欠了3万元的债而跑路。

  据陈东所知,刘华曾炒过一段时间的股,后来去创业了。但具体做什么事情,他也不是很清楚,因为刘华总是与人交流很少。

  “他在学校时经常不回宿舍,也经常逃课,还喜欢喝酒。现在他的父母、学校、警察和借贷公司都在找他,但是没有人知道他在哪里。”陈东告诉记者,刘华出身农村,家里靠种地为生,经济条件并不富裕。在得知刘华在外面欠下债后,他的父母并不想管他。

中新社发 张贤达 作

  此前,厦门华夏学院一名大二女生如梦因深陷“校园贷”,不堪还债压力和催债电话骚扰,于4月11日选择自杀。2016年3月9日,郑州市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的一名在校大学生因无力偿还近百万借款,在山东青岛跳楼自杀。

  如今,刘华身处何方,没有人知道。一直不知去向的他在一个月前被学校开除学籍。校园贷的出现,似乎让刘华掌握不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钱的诱惑

  打开某借贷平台APP,点击申请贷款,便出现了一个新的界面。该界面分为大额专区和小额专区,大额专区放款额度达到5千至20万元,且标着“10分钟极速放款”;小额专区则在5千元以下,“绑定淘宝,秒放5000元”。

  当记者点开大额专区的立即申请时,输入姓名和手机号后,回答10个问题即可进行借贷。当人急需用钱时,“0抵押、0担保、最高贷款50万、极速放款到手机”无不令人心动。

  低门槛、高利率、无担保、无抵押,几乎成为了校园贷的代名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吴庆告诉记者,“校园贷并没有一个有明确的定义,是一个非正式的说法,大概就是在校园里发生的,针对学生的借贷。因此,校园贷的种类很多,像政府、银行给学生的助学贷款也属于校园贷。”

  在吴庆看来,具有低门槛、高利率等特征的校园贷主要还是由非正式金融机构提供,类似P2P网络借贷平台发生的贷款。P2P网络借贷平台有的持牌经营,有的没有。纳入监管也是最近的事情,且没有全部纳入。

  那么,这些非正式金融机构是如何走进校园的呢?记者调查发现,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提前消费成为了很多大学生的一种消费习惯。

  一名在校大学生李文(化名)告诉记者:“现在借校园贷的人还挺多的,有的是拿去网赌或创业,有的是因为不合理消费导致没钱,但又不好意思找家人要,所以就急需低门槛校园贷这样的平台。”

  2009年,中国部分商业银行为了扩大信用卡业务量,通过各种方式加大营销,吸引客户,结果导致信用卡违约率不断上升,不少学生客户透支严重,还出现了运用多张信用卡互相循环透支情况。

  对此,银监会于2009年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叫停大学生信用卡。从此,大学生办理信用卡门槛变高,信保难度也变大。此后,低门槛的信贷模式开始走进校园。

  业内人士指出,大量的线下贷款公司通过转型和线上包装,进入校园市场。从催收方式来看,个别校园贷的前身甚至可能是高利贷,或者和高利贷有较深的渊源。

  “一般稍微聪明点的,都不会借利息特别高的校园贷。有的一开始借钱想着以后按时还,后来可能借着借着就上瘾了,干脆破罐子破摔。钱来的太容易了,容易走极端。家里条件好的就坦白了,条件不好的,可能就跑路了。”李文告诉记者。

  选择的权利

  当校园贷走进校园时,争议也从未停止。有的人认为,没有收入来源的学生不应该成为借贷的主体,那样只会让学生继续“啃老”;有的人认为,大学生群体可以作为借贷对象,因为作为成年人的他们可以拥有自主选择权,包括如何进行消费。

  然而,无论对此争议持何种观点,我们都需要认识到大学生消费的日益增长。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消费金融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庞大的人口基数奠定了大学生市场千亿级的消费规模,2016年我国大学生消费市场规模达到4524亿,同比增长4.7%,并呈增长趋势。

  “大学生有一定的收入来源,只不过大部分来自家里,不属于劳动收入。但是他们有权力调节自己的收入。比如,他们想买一部新手机,如果不找父母要钱,未来几个月省吃用也是可以的。当他们这么做的时候,就需要一笔借贷。”吴庆说。

  事实上,一旦大学生参与借贷,就成为了金融产品的消费者。金融产品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风险,使用者在使用之前,必须对其进行评估。

  据央视报道,在23939个大学生调查样本中,对于“你了解‘校园贷’的相关金融和法律风险吗?”问题,34%的大学生表示完全不知道,32%的大学生表示基本不知道,30%的大学生表示部分知道,仅有4%的受访者表示非常了解。

  在大学生普遍缺乏金融风险意识的情况下,有些借贷平台在明知对方没有还款能力的情况下,还以无门槛、借贷快等特点吸引大学生。尽管从法律层面而言,绝大多数大学生已为成年人,但是因社会阅历较浅,金融经验普遍匮乏,陷入非法“校园贷”的概率较大。

  对此,吴庆指出,“也许解决当前问题需要做很多事情,但我觉得大学生首先应该学会自己保护自己,同时学校也应该在校园里普及金融知识。大学生要成为一个合格的金融消费者,就应该懂得自己在做什么。就像买手机,你要知道怎么使用,金融产品也是一样,你要消费它,应该先懂得它,到底它事后会带来什么?”

  如何监管?

  校园贷在给大学生带来一定便利的同时,一些不好的现象不容忽视,特别是最近几起自杀悲剧,无不令人惋惜。

  然而,在校园贷的发展历程里,相关监管措施也并非没有出台。2016年4月,教育部与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加大不良网络借贷监管力度,加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力度,加大金融、网络安全知识普及力度。

  紧接着,2016年8月,银监会在《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新闻发布会上,明确提出“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针,推动整改“校园贷”问题。

  4月10日,银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第28条指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不得将不具备还款能力的借款人纳入营销范围,禁止向未满18岁的在校大学生提供网贷服务,不得进行虚假欺诈宣传和销售,不得通过各种方式变相发放高利贷”。

  据网贷之家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2月底,全国共有74家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展“校园贷”业务,比2015年的顶峰时期减少47家,其中仅2016年就有45家平台主动退出市场。

  不过,在吴庆看来,“很难说哪些校园贷是合法,哪些不合法。首先,中国对于P2P网贷平台并没有明确的立法,现在只是出台了一些监管的规章制度,这些都还上升不到法的高度。有些规章制度制定得非常严格,绝大多数的P2P都是不合规的,但并不是不合法”。

  他告诉记者,金融机构曾经尝试做过校园贷,但是没有发现特别好的模式。目前,针对校园贷的问题,相关学者提出的很多建议还处于研究当中。总的来说,针对校园贷的监管还没有开始。

  如何让大学生不再因巨额欠债而选择轻生,这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未来,相关监管部门是否会出台相应的治理措施,加大治理强度,我们不得而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2008年金融危机,房地产有欺骗贷款人的嫌疑。金融机构如果做出这样的事情,事后都会得到惩罚。”吴庆说。

原标题:校园贷,如何不让悲剧重演?

原链接:http://www.chinanews.com/sh/2017/04-23/8206957.shtml

 
相关新闻
网络借贷1500元 超期一月没还欠款竟达万余元

台海网4月30日讯 据海峡网报道 从网络借贷平台借款1500元,1个多月后要还多少?对于福州市民林先生来说,答案是上万元,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日前,他拨打海都热线95060求助,称通过手机APP向网络借贷平台“快联贷”借款1500元,由于未按时还清,一个多月后本金加上“滞纳金”总额已高达万元。 超期没还款 欠款达10613元 福州的林先生经朋友介绍,得知网络金融...

揭秘校园贷“高息放贷”内幕:以各种甜头吸引学生

一些平台陷高坏账率高利息恶性循环不少平台收各种费用变相增加利息   金融界人士披露校园贷“高息放贷”内幕   调查动机   最近一段时间,校园贷引发的恶性事件不少,其中,数福建一名大学生因欠下高额校园贷自杀一事最典型。校园贷引发诸多问题,其中固然有个别大学生超前奢侈消费的原因,但校园贷平台的问题不容忽视,甚至有人列出了校园贷的“原罪”。校园贷最关键...

媒体:避免校园贷悲剧不能仅靠银监会

要避免校园贷引发的悲剧,仅靠银监会的指导意见是远远不够的。司法机关应对校园贷所涉及的传播淫秽物品、侮辱、敲诈勒索等犯罪进行严厉打击。各方齐力消除校园贷非法模式的生存土壤   □ 舒锐   大学生小周凭“裸条”向一家网贷平台借了钱,随后,不停向其他网贷平台借钱还债,5000元借款半年间滚成26万余元。网贷平台向小周的亲友、同学发送了她的裸照。小周被迫中...

女大学生陷“校园贷”自杀,如何才能不让悲剧重演

新华网北京4月21日电 题:女大学生陷“校园贷”自杀,如何才能不让悲剧重演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王雷 刘娟 颜之宏   近日,福建省厦门市华夏学院一名大二女生因“校园贷”而自杀身亡,此事上网后引发舆论热议。非法“校园贷”屡禁不止,近两年来“校园贷”引发的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如何才能不让类似的悲剧重演?   20岁花季因陷“校园贷”而凋零   “我...

负面不断监管趋严 很多校园贷平台暂停业务或转型

台海网4月21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钟榕华)上周,厦门一名在校女大学生因卷入校园网贷,不堪还债压力和催债电话骚扰,选择自杀。事件经曝光,再度掀起了对无良校园贷的口诛笔伐。   连日来,导报记者走访发现,在负面新闻不断、监管趋严的背景下,校园网贷呈现了退潮、转型升级的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