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台北9月19日电(记者许雪毅、赵博)它是一座“年过八旬”的老厂房,曾是台湾规模最大的造纸工厂,却荒废了十多年。如今,这里借由“文艺复兴”焕发生机,成为宜兰的新地标。
从宜兰罗东站驱车约10分钟就来到中兴文化创意园区。走进园区,映入眼帘的是老旧的厂房、斑驳的墙体和废弃的烟囱等工业印记。“很多人喜欢这些具有历史感的建筑物,觉得是很好的拍照打卡景点。”园区工作人员游小雯说。
园区里,各种颇具设计感的装置艺术引人驻足欣赏。比如园区进来就可看到一组“目光异趣”互动装置,旁边配以简要说明:人们可以移动、更替不同的表情图板,与其“挤眉弄眼”,乐趣十足。
入口不远处,有一个常设展览《纸说——中兴造纸故事》,以图、文、视频等方式讲述了这座园区的“前世今生”。
清光绪年间,宜兰已有一些旧式糖厂,至20世纪初逐渐增至10多家。“甘蔗制糖后剩下的渣能做什么?刚好当时用纸需求高企,于是开启了用甘蔗渣原料制纸的先河。”宜兰县文化局文化创意产业科的郭学典说。
肇建于1935年的中兴纸厂,脱胎于日据时期的“台湾兴业株式会社”,台湾光复后转为公营事业单位,后来经历一波三折的民营化过程。纸厂主要生产新闻纸,兼制奖券纸、卫生纸等,产量曾位居台湾之冠。
2001年,纸厂停工。2014年,当地启动文创应用、育成扎根等再造工作,开启了中兴老厂房重生运用的契机。2017年7月园区对外开放,迄今已有约190万人次前来参观。
原来的备木场成了园区服务中心,裁切木料的地方变成民众休憩的小公园,放置硫磺的物料空间再造为文创产业育成基地。
“文艺”是人们为这家老纸厂贴上的新标签。在这里,有14家艺术家和文创团队以木、布、纸等主题进行工艺和生活创意设计,并以“前店后厂”形式展现创作过程,吸引民众参与“自造”。
“海波浪”品牌负责人黄建图是位“80后”,从小在宜兰海边长大,后来在台北自创品牌,几年前受中兴文化创意园区吸引回乡。
“我们在台北主要通过网络销售书签、笔记本、明信片等,现在入驻园区,可以更好与人互动,由此开发了海洋主题桌游产品,最近还打算制作讲述宜兰故事的影视作品。”他说。
中兴文化创意园区为入驻者提供租金减免等优惠条件,并在研习课程和内部设计比赛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帮助他们向外推广。
“我们的海洋主题桌游产品在2018年台湾文博会中脱颖而出,已经推广到大陆。”黄建图说,园区有助于文创业者梳理、利用好宜兰当地文化资源,让它被两岸及更多人看见。
为保持观光热度,中兴文化创意园区持续推出年度特展、影视音推广课程、废墟厂址聚落群巡礼、职人市集等活动。
前不久,“花样宜兰”传统印染艺术展精彩亮相,上百件传统工艺制作的印染作品吸引众多参观者。宜兰县文化局文化创意产业科的黄爱惠介绍说,早在清代,宜兰的蓝染制品曾是重要输出品之一。园区利用特色资源启动宜兰蓝染人才培育计划,数年来初显成效。
“借助园区,我们可以让天然染等古老技艺在当代得到更好传承。”“兰工作坊”负责人孙翠兰说,自己去过北京、广东等地,“感觉大陆资源更丰富,相关扶持力度也很大,希望两岸携手让更多人了解天然染产品,促进环保发展”。
从中兴纸厂到中兴文化创意园区,这座焕发新生的老厂房正处于越来越年轻的“文艺进行时”。“一些厂房旧址还在持续整理改造中,未来会有更好呈现。”游小雯说,希望以后可以吸引更多人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