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高雄的蓝宝石歌厅引领了台湾的“秀场文化”。如今,锦歌繁弦一场梦,这处南台湾娱乐业的地标已经消失。一幢以“蓝宝石”命名的居民楼取而代之,用来纪念当年的辉煌。
经济起飞,弦歌声起
1962年台视开播,歌唱节目“群星会”在屏幕上亮相,从此流行歌曲迈向崭新时代。通过电视无远弗届的传播,岛内民众对歌手兴趣大增,进而希望一睹歌手真容,于是出现了去歌厅听歌的消费欲望。
与拥有大量电视台的台北相比,台湾南部很难看到明星本人,这或多或少造就了之后南部看秀比北部更盛的风气。随着台湾的经济起飞,人们开始有更多钱花费在休闲娱乐上。与其他地方相比,高雄因为港口、钢铁、石化建设,经济发展更是突飞猛进,让歌厅有了适合发展的外部环境。
到了1975年,蔡有望与妻子陈莺创办了蓝宝石歌厅。歌厅离高雄火车站不远,便利的交通带来满满的人潮。只要有假日,高雄和周边县市的居民想要看明星的,蓝宝石就成了不二之选。而歌厅的崛起也带动了周边发展,整条巷子充斥着被人潮吸引而来的商家,附近还开了东南戏院、西北戏院、今日戏院、世雄大舞厅、太阳城西餐厅,与蓝宝石歌厅相互辉映。
初期,歌厅消费额是新台币20元。蓝宝石开办后,门票涨到50元。由于大量竞争者进入市场,出现了歌手不足的问题,经常赶场的歌手不是严重迟到,就是临时请假,许多歌厅不得不重金礼聘香港歌手来助场。
而当歌手数增加后,歌曲数显得越来越少,唱来唱去老是那几首歌,被歌迷讥为“好像每晚都在举办歌唱比赛”。于是,作曲人骆明道、左宏元、刘家昌,以及作词家庄奴、慎芝出现了,使得一向依赖“港援”的岛内歌坛逐渐自给自足,尤其“今天不回家”“往事只能回味”等畅销曲的出现,不但树立了台湾歌坛的鲜明风格,还进一步红遍了华人地区。
黄腔黑道,明星当红
时代在变,听歌的性质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以往歌迷纯粹是因为喜欢听歌、偏爱某人才买票进场,但随着社会风气日趋浮华,纯听歌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
于是,娱乐业者加入了五花八门的节目,如歌唱剧、喜闹剧,加上主持人插科打诨的访问,甚至有意无意加入一些黄色笑话。长期下来,难免走火入魔,歌厅变成开黄腔的场所。
此外,秀场频传被黑社会人士把持,纷争不断的事件不时登上报纸的社会版。如1983年,某歌星因为秀场纠纷与人结怨,之后他到蓝宝石歌厅表演时,被黑道大哥开枪射伤,这件新闻轰动全台。歌厅逐渐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当然,蓝宝石歌厅也捧红了不少明星,除了猪哥亮、凌峰外,还有前段时间去世的贺一航,以及余天、邢峰、张菲(费玉清的胞兄)等人。女演员也不遑多让,林青霞、钟楚红、王祖贤、赵雅芝、冯宝宝这些著名演员,都在此一展歌喉。其中钟楚红在1989年时还曾创下演唱一星期、酬劳400万新台币的天价,等于她当时一部影片的片酬。
蓝宝石的风光,传导至各个行业,即使是歌厅外的黄牛,都因为叫卖1000元一张的门票而日进斗金。
时代前进,歌厅没落
然而好景不长。很快,秀场文化开始式微,并逐步没落。
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录像带,让更多人能看到明星,只要花上10元新台币,就可以租到录像带,比去歌厅买高价票划算很多。“猪哥亮歌厅秀”是台湾最早发行的歌厅秀录像带,早期录像点就在蓝宝石歌厅。不曾想,这严重影响了后者的生意。
于是粉丝不来了,连歌手也不愿意到歌厅了。当时台湾电视产业迅速发展,观众越来越多,歌手转型成为电视红星,他们上节目的通告费、额外接洽的工地秀、广告等商演机会增加,成了他们主要经济来源,也逐渐放弃了到歌厅演出。
而歌厅间的恶性竞争更是促成歌厅倒闭的一大原因。为了请大牌艺人以吸引观众,歌厅纷纷开出高价互抢艺人,歌星的价码越来越高。成本的提高自然反映在票价上,票价由最初的20元新台币涨到600元,导致民众无法负担。歌厅经营者因票房收入变少,无法因对不停飙高的成本,不得不停止歌厅营业。
而观众的厌倦感也是致使歌厅没落的原因。由于相同档期的每一天,歌厅都演同样的节目。就算是下一档期的表演,邀请的艺人、表演的桥段总是差不多,看了几年下来,观众渐渐失去新鲜感。有些歌厅引入低俗、色情表演后,知识分子认为歌厅是个污浊场所,再加上黑道纠纷越来越常见,社会大众对歌厅的评价渐渐降低。
到了1995年,曾经在歌手间有着“没上过蓝宝石,成歌星很困难”的蓝宝石歌厅,黯然关门。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打造高雄歌厅博物馆,或者以老人团和大陆团为主要客群,结合旅游做现场表演,但效果不如人意。
因为,大势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