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大城市上下班的地铁上,满车厢“低头族”点开手中的电子设备,快速翻阅各类社交媒体上的长短文字,或者读读网络小说,这是当下人们的阅读常态,也是学者们口中的碎片化“浅阅读”。一个人去图书馆里泡一下午?和好友去书店里逛上半天?在公园里捧本书啃个酣畅淋漓?这种传统意义上的“深阅读”,已经越来越少见。
不过令人讶异的是,在台湾,“深阅读”依旧很流行。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台湾民众对图书馆、书店依旧热情不减,借阅、购买的图书种类也包罗万象,尤其简体图书越来越受欢迎,显示出强大的阅读力。
爱进图书馆
台湾图书馆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台湾民众在公立图书馆的借阅人次、借书册数、进馆人数都较2017年增加。台湾人口总计约2300万人,2018年全台却有9198万人次走入各县市公共图书馆,借阅达2167万人次,并有高达7791万册的图书被借阅。虽身处网络时代,台湾民众对进图书馆依旧热情不减。
被借阅的热门图书不再局限武侠类,旅游及史地类图书首次挤进年度排行榜。借阅册数最高的是语言文学类书籍,共3880万册,占年度总借阅量的49.95%。日本作家东野圭吾有6部作品入榜,成为语言文学类年度最有魅力作家。在武侠小说领域,金庸9部作品上榜,仍“称霸武林”。35岁至44岁的青壮年是阅读主力军,他们的借阅册数达2027万册,占年度总借阅量的26.02%。
人气不减的图书馆,是台湾浓郁阅读风气的一个缩影。走在台湾大街小巷,钻进书店、便利店、公园、地铁列车里,随处可见在看书读报的民众。幼儿看绘本,青年看畅销书,白发长者看历史书,各得其所,共沐书香。
街边拐角处,总有几家书店给你惊喜。门脸虽小,内里装饰却很别致,经营主题也很有趣,有专卖侦探悬疑小说题材的“侦探书屋”,“恐怖风格”吸引来一批忠实粉丝;有古典音乐书籍专卖店,翻一遍《大作曲家的爱情与婚姻》,犹如走进音乐家内心来场探秘……阅读,成为台湾民众涵养精神世界的常态活动。
载体不设限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全台湾电子书的借阅人数成长十分显著,达30.83%,电子书阅读人数持续上升至174万人次,较2017年增加逾41万人次,显示出电子阅读的趋势不容小觑。
台湾文化人郝明义曾写过一本叫《越读者》的书。“越读”即“超越界限的阅读”,其中指的很重要的一个层面就是书籍这一载体,他认为在数字时代,不能刻板留恋纸质书,“没有越界,不成阅读,尤其是在网络时代。”而这也恰是台湾社会的主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