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从除夕开始,北京故宫参观人数便天天爆满,且一连至初八的门票均售罄;反观台湾的南、北故宫,参观人数从2016年迄今节节下滑,曾引领风骚的文创商品近年也未见亮点。此外,北京故宫透过《我在故宫修文物》到《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让文物及衍生商品成“网红”,两岸故宫运营情况,显然此消彼长。
2019年2月5日农历正月初一,北京故宫博物院人头攒动,大批市民进宫过大年。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台北故宫“遇冷” 北京故宫人气高涨成“网红”
台北故宫北院参观人次从2016年的460万,到2018年只剩380万,南院参观人次2018年更只有76万。台北故宫内部人员感慨,前两任院长都不专业,一直在组织、定位上作文章,乱下指导棋,搞得台北故宫空转,不论策展内容、文物研究都不及往日,“人才也出现断层,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大家也看惯了”。
反观北京故宫在2018年则刷新纪录,迎来逾1700万名参观者,并晋身“全球参观人数最多博物馆”,且推广文物手法日益“接地气”,前有《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文物修复师一夕成为网红,后有《国家宝藏》由名人加持获好口碑。
2018年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和第二季节目都在豆瓣上有9.4和9.6高分,广受好评。《上新了•故宫》则让年轻人参与设计文物衍生商品,“故宫睡衣”因此诞生且热卖。
“文化机关不能没理想使命!”内部人员感慨如今台北故宫少了理想性,在高层未尊重专业干预下不断内耗,乱了往前稳定发展的步调。
图为2019年2月7日,游客在台北故宫欣赏瓷器藏品。 中新社记者 孔任远 摄
台北故宫陷“去中”疑虑 两岸文化断不开
台北故宫之前曾提“新故宫”计划,拟闭馆3年,将文物迁移南院,引发哗然,之后转弯为不闭馆整修北院。但台北故宫研究员曾透露,终极计划是藉文物南下,让北院只留图书文献改称东方图书馆,文物南迁后将与其他中亚文物并展,让中华文化成为东亚文化的一部分。
台当局行政机构找来“独派”且是台湾史学者的吴密察掌管台北故宫,也难怪引发外界“去中化”的疑虑。
故宫的存在象征两岸同属中华文化渊源和图腾,故宫也成为中华文化和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2015年为迎接故宫90周年庆,分隔两岸的“三希堂”至宝——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首次由台北故宫和北京故宫分别授权,以三帖合于一箧的方式出版,成一时佳话。
元代著名山水画家黄公望将《富春山居图》,赠与友人无用道人,之后被焚毁截为两段成《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分别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2011年两岸合作下,在台北故宫合璧展出,也显示两岸文化联结是人民共同资产,根本无法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