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是一个充满宗教信仰的社会,无论平时或过节,佛道教的庙宇未曾打烊。除夕夜开始,台湾人吃过团圆饭、领(发)过红包后,“越夜越美丽”的民众会启程前往家里附近的大型宫庙上香祈福。
有些庙宇会将庙门暂时关闭。工作人员会以红纸封贴主炉,当向神明请示子时(23点至凌晨1点)的吉刻届临,才将庙门开启。原本等待在庙门外的香客便蜂拥而上,抢夺插上第一炷香。此炷香被称为“抢头香”。


除了抢头香,笃信命理的台湾人更会照自己的生肖,初一在庙宇点太岁灯。
在台湾的信仰中,凡是坐太岁或冲太岁者,不是大好就是大坏。长辈通常会告知:“行事低调小心,出门注意安全”。这一年,通常会以静守为主,以静制动,静待天时。


每年的大年初一,台湾各大知名百货公司、商场都把“抽福袋”作为促销的“必杀技”。这些商场无不以汽车、现金、礼券、珠宝、3C产品等大奖吸引人潮,且还标榜“限量”,很难不挑起民众的抢夺欲。
坦白说,“抽福袋”其实是一场耐力和赌性的拉力赛。有些体力过人的年轻人在抢完头香后,就直接拉起板凳,甚至搭起帐篷,在大门闭锁的百货公司门口,漏夜边夜排队、边守岁,只為抽个福袋好过年。


除夕、大年夜。 (分配不能平均,一直打到要过年的除夕夜。形容做事不公,会引起纷争。)
除夕,台湾叫 作“二九暝”、“三十暝”,依农历十二月的大小而别。“暝”即岁暮之意。天色未晚之前,家家准备供品,像甜桔、甜米果(年糕)、“春饭”、“压岁钱”等。 “春饭”就是在盛得尖尖的米饭上插上剪纸的春字。
因为闽南话“春”与“剩”谐音,意为“岁岁有余粮,年年食不尽”。此外,还在大门后面,竖放两根连须带叶 的甘蔗,叫“长年蔗”,取又长又甜,以“坚定家运吉利”之意。


除夕夜,吃团圆饭,就是围炉。这天,祭拜完毕,一家大小,围坐一桌,桌下会放一个烘炉。火光熊熊,表示一家兴旺,而炉畔环钱,象征万事如意,吃完年夜饭,那些钱成了过年钱,就是小孩最高兴拿到的压岁钱。 “除夕…士庶之家,围炉而坐…”宋代《东京梦华录》有载。清代的台湾志书文献也普遍有记录。《彰化县志》:“…是日,祀祖先,祀外神,爆竹辞岁。张灯结彩,围炉饮酒。”《澎湖县志》也提到:“除夕,…祀祖祭毕,合家男女老少俱同一席,置火于席下,围住饮酒,谓之围炉。” “围炉”时的蔬菜也不用刀切碎,洗净后连根煮熟,吃时也不咬断,而是从头到尾,慢慢地吃进肚里,以祝父母长寿。 而围炉桌上的菜色也各有含意,如以芥菜煮成,可以放到隔天的来年菜,又名长年菜。音似彩头的菜头也少不了。蚶(蛤)则以它的繁殖力强大,有蚶子蚶孙之意而上桌。桌上各式丸子,鱼丸、虾丸、肉丸,丸音似元,顺理成章象征三元及第,当然丸子也有团圆之意。而一年难得一次全家围炉吃的团圆饭,要吃得越慢越好,如此才能让这个家长长久久。


台湾农村一些地方在围炉后还有“跳火囤”之俗。将稻草、蔗叶点燃放在盆中,家中男性成员面向正厅,依长幼次序跳过火盆,取“兴旺如火”的吉意。跳时口中还要念些讨吉利的顺口溜,如“公担金,婆担银,跳入厝,代代福”。火熄后,将灰烬送进厨房的大灶里,祈求神明保佑发财。


元宵节之夜,台湾10万民众齐聚苗栗市河滨公园,参加这里传统的“炸龙”民俗舞龙活动。只见10几个舞龙队在鞭炮炸响中穿行舞动,犹如一条条闪光的彩龙在游动。“炸龙”是台湾苗栗传统的庆典习俗,谁的龙被炸得通红透亮谁的生意就会火红,就会平安吉祥。


“恭喜发财”是新年期间人人嘴里最常听、最常说的吉祥话,年节之际家家户户就期待迎财神。财神是民间普遍供奉的善神,新年时家家户户都会祭祀财神,希望财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 最为人们熟知的财神是“正财神”赵公明,财神还有文武之分,文财神是比干、范蠡,武财神是关羽,偏财神则是利市仙官。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赵公明的生日,台湾人迎财神,通常在这一天,商家一般多会依照吉时拜拜,将供桌移到厝外,准备鲜花素果:一般是香蕉、水梨和菠萝(旺来),表示“招你来”,招财神来)、三牲、水、酒一瓶、清洁毛巾及一脸盆清水,求正财祈愿生意兴隆,用补正财库发财金一份;求偏财祈愿中奖、好赌运,用补偏财库发财金一份,金纸数量依个人决定,在虔诚祭拜之后,烧化财神金,燃放鞭炮,满地红,以示财运一路长红。


台东的炮炸寒单爷,是台湾元宵节庆中相当具特色的活动。寒单爷的的传说有数种版本,有人认为寒单爷是武财神赵公明、也有认为是玄坛元帅、更有认为是地方恶霸、是温神,发展出来的炮炸寒单爷民俗,有除瘟作用及意味着炸走贫穷和孤寒,地方民众相信鞭炮炸得愈多,来年运势也会愈旺。因此才有元宵炸寒单习俗。 炮炸寒单爷早期在台湾许多城镇都有,但以台东炸寒单最知名,每年元宵节当天下午起,仅穿着红色短裤、手持树枝的肉身寒单爷,由八名裸露上半身(也有全副武装者)抬轿遶台东市各街道游行,并接受爆竹的轰炸,以驱瘟疫迎财神。炮炸寒单爷是台东县内元宵节的重要民俗活动,其中真人扮演寒单爷是由肉身接受炮炸,惊险刺激,已与台北县平溪放天灯、台南盐水蜂炮齐名。


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立春”,即指春天从此开始,古人重视立春日,俗谚云:“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即有“打春牛”以示劝农之俗。古时候春牛身上还必须涂上颜色,以岁干色为头,支色为身,纳音色为腹,立春日干色为角、耳、尾,支色为胫,纳音色为蹄;现今台湾民间仍可见的春牛图,仍依此一原则上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