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受奔波苦 却忧信息泄露
得益于互联网的普及和通报机制的完善,台湾居民个人信息可以在不同部门间打通,户政系统内互联互通更是不在话下,大部分户政服务均可以实现异地办理。这样虽然可以使办事的民众免受奔波辛劳,却也加剧了民众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
“公职人员如果泄露民众个人资料,最高可以罚款2亿元,这也是我们反反复复强调的高压线。”卢碧兰介绍,为了防止发生个人资料泄露事件,各地都采取了严格的管控措施。以板桥户政事务所为例,工作人员必须用自己独立的账户和密钥才能访问资料系统;各组负责人每天要对访问记录进行稽核,发现可疑之处要核查;工作电脑严禁插入外接存储设备,防止病毒入侵……
在严格的程序管控下,户政系统近两年鲜有发生个人资料泄露事件,倒是频频传出诈骗犯伪造或盗用居民身份信息牟利的消息。
“目前的居民身份证仍然主要靠肉眼来识别,给防伪带来了难度。”邱士荣说,“身份证上的信息很详细,倒是省去一些证明亲属关系的麻烦,但是也暴露了很多个人信息,增加了民众受骗的风险。”邱士荣说,纸卡身份证采取的防伪技术堪比钞票,但仍不及芯片卡可靠,所以许多机构,例如银行,在用户办理业务时须出示“双证”(即身份证和带芯片的健保卡)。
其实,早在2003年,台湾有关部门就已经推出带有芯片的证件——如银行卡般大小的自然人凭证。用户借助IC读卡机,就可以通过自然人凭证直接在自己电脑上访问个人资料系统,完成报税、查询社保等业务。不过,自然人凭证推行15年,目前仅发行了约560万张,每位持卡人平均每年的使用次数也只有8次。
“严格说起来,自然人凭证只是个人访问资料系统的电子通行证,虽然安全性很高,却应用面过窄,不具备像身份证那样的辨识功能。”台湾信息产业研究学者王立恒坦承,信息化时代的台湾也面临身份识别数字化和个人资料保护的双重难题。“要取得重大进展,现有管理办法可能要做出大幅调整。”王立恒说。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6月01日 第 11 版)
原题:台湾户政管理:便利背后有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