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骂,讲道理管教子女”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江丙坤的父亲,名字就叫江水。回忆起自己的父亲,江丙坤的话里充满了情感,他说:“父亲是影响我一生最大的人!”他在一本《拼命三郎》的自传中,这样描述自己的父亲:江老先生管教子女的方式,并不是传统的“打是疼骂是爱”,而是用讲道理的方法。
这样的言传身教,使江家的孩子们更能了解父亲的爱与哀愁。父亲,也成为影响江丙坤一生最深远的人。
吃饭碗里从不剩一粒饭
江水老先生没有进过一天学堂,但他天生聪敏,为人有礼好义,讲话条理分明,从不会疾言厉色。而且,江老先生很有远见,有生意头脑。
出生于1932年12月的江丙坤是家中的第八个孩子。少时,家里贫困,但江水对子女管教很严,尽力让孩子有受教育的机会。因此,江丙坤的两位兄长都担任教职工作,这在当时的农家是很少见的。
江丙坤回忆,父亲到80岁仍在田间劳作,而且非常节俭,吃饭时碗里不剩下一粒饭。在父亲的影响下,江丙坤从小就养成了“刻苦努力,认真负责”的性格。
不到10岁,江丙坤就上山加入垦荒行列。小时候,喜欢读书,他经常利用放牛的时间,抱着书本猛看。有一次看得太投入,竟然没发现有条蛇已经爬上膝盖。幸亏这条蛇没有毒!
小学毕业后,江丙坤读台中农校。为了上学,他每天早上四点半起床,走40分钟到火车站,再坐两个小时的火车到台中,然后再走半小时到学校,“一直到现在,我养成这样的习惯,早上4:30就会起床”。
心系大陆嘱儿寻根谒祖
1951年,19岁的江丙坤拿着父亲辛苦筹措到的55元(新台币,下同)学费,提着一只破皮箱,带着有些兴奋、复杂的心情,首次离开南投独自坐火车去台北念书。家境的窘迫,让早熟的少年充分理解父亲的忧愁和扛起一家生计的艰辛,但“出人头地”的梦想,又让他和父亲一样,坚持再坚持。
这些年,江丙坤一直为两岸关系的发展而奔走。而他的故乡情怀,也是来自于他的父亲,他心里一直牵挂着父亲交代的一件事:希望可以回大陆寻根谒祖。
为了圆家族的愿望,江丙坤从家中神主牌(即祖先牌位)上写的“平和”二字着手,最终确定祖籍地在漳州平和县大溪镇江寨村。2006年,江丙坤及家人一行终于踏上了魂牵梦萦的寻根路,完成了他和父亲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