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台湾 >> 台海名家  >> 正文

张铭清:“施琅模式”对解决台湾问题仍有借鉴意义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台海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台海网7月24日讯 康熙之所以如此器重施琅,不仅仅是因为他完成了国家统一大业,而且是因为他开创了国家统一的新模式,即兵临城下,兵不血刃,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孙子兵法》所推崇的用兵最高境界,对今天我们解决台湾问题仍有借鉴的现实意义。”7月22日,厦门大学新闻学院前院长、海协会原副会长张铭清教授在一场论坛上谈及施琅贡献时,表达上述观点。

张铭清

当天上午, “纪念施琅统一台湾340周年”及第五届厦门将军祠文化论坛暨第六届吴英文化论坛在厦门大学社会与人文学院举行。与会嘉宾就施琅收复台湾的历史事实、对国家统一的贡献,以及对当前两岸交流与解决台湾问题的现实意义进行研讨。

张铭清表示,在施琅纪念馆有一副对联:“平台千古,复台千古;郑氏一人,施氏一人”,郑氏指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回台湾的郑成功,施氏指从郑经占据的台湾收复清朝的施琅。

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逝世后,其子郑经继位,要求清廷对台湾依朝鲜为例,实行独立。康熙认为“郑经乃中国之人,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不同意郑经的独立政策,在几次谈判无果的情况下,16837月,派靖海将军施琅率2万人,240艘战船从东山(铜山)出发,在澎湖登陆。在招降澎湖守军后于10月登上台湾岛,郑军不战而降。在善后过程中,施琅发布安民告示,不许官兵占住民房,不许侵占民间一丝一毫,严禁当地百姓劳军,严禁杀戮,无论军民一概赦免。

在攻占澎湖后,施琅的部下向他进言:“公与郑氏三世仇,今郑氏釜中鱼,笼中鸟也,何不急扑灭之以雪前冤?”称三世之仇是指郑成功杀害施琅的父亲兄弟。对此,施琅说:“吾此行上为国、下为民耳。何私之有与?”他向郑氏声明:“断不报仇!当日杀吾父兄者已死,与他人不相干,郑家肯降,吾亦不杀。今日之事,君事也,吾敢报私怨乎?”

施琅不仅不杀郑氏一人,还去郑成功庙祭拜。他充分肯定了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的丰功伟绩和开发台湾的重大贡献。他同时厚待郑军将领,录用郑军有才能的官员,他以德报怨,以仁化仇,深获台湾民心。

施琅平台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熙喜不自胜,除加授施琅为靖海将军,封靖海侯,并可世袭外,还为此赋诗一首《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但对于台湾是放弃还是留守,清廷内部曾发生过争议。主张放弃的人认为台湾“孤悬海外,易薮贼,欲弃之,专守澎湖”,还有人说“海外泥丸,不足为中国加广,裸体文身之番,不足与共守,日费天府金钱于无益,不若徙其人而空其地”主张留守的人以施琅为代表。他在《恭陈台湾弃留疏》中说:“盖筹天下之形势,必求万全。台湾一地,虽属多岛,实关四省之要害。““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他指出主张放弃台湾的人没到过台湾,将会重新被荷兰人占领,对我国沿海安全造成很大威胁。最后康熙支持施琅的看法,指出“台湾弃取,所关甚大,弃而不守,尤为不可。”并决定在台湾设立府县,使台湾与大陆更紧密的联为一体,为国家的完整统一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1688年夏,时年68岁的施琅入京拜见康熙,康熙命宗室、侍卫、额驸及礼部大臣设帐三次迎接。康熙还在畅春苑、朝清宫两次接见慰问。康熙对施琅说:“迩来或有言,尔恃功骄傲者,朕亦颇闻之。今尔来京,又有言当留尔勿遣者。朕思寇乱之际,尚用尔勿疑;况天下已平,反疑尔勿遣耶?今命尔复任,自此宜益加敬慎,以保功名。从来功高者,往往不克保全始终,皆由未能敬慎之故。尔其勉之。更须和辑兵民,使地方安静,以副朕爱兵恤民,并保全功臣至意。”施琅谢恩并奏曰:“臣年力已衰,封疆重大,恐精神不堪。”康熙说:“为将尚智不尚力。朕用尔以智耳。岂在手足之力乎!”可见康熙力排外议,信任并重用施琅。

1693年,施琅再次赴京朝见时已经73岁。康熙看到他行走已有些困难,便叫侍臣扶着他,并赐他坐着奏对。施琅说:“臣衰老,请辞封疆重任。”康熙对施琅仍然信任,并继续委以东南半壁的防守大任,康熙说:“朕用汝心,非用汝力,勉为朕锁钥天南,后二十年,许卿再觐耳”施琅于是继续担任福建水师提督,直至去世。

康熙之所以如此器重施琅,不仅仅是因为他完成了国家统一大业,而且是因为他开创了国家统一的新模式,即兵临城下,兵不血刃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孙子兵法》所推崇的用兵最高境界。这对今天我们解决台湾问题仍有借鉴的现实意义。

1696年施琅去世后,康熙特颁“敕建碑文”,赞许施琅“排群帅以密陈,乘南风而破浪。六月于迈,一鼓而平;四十余年之巨孽悉除,三十六岛之残黎皆悦。戢兵而惟宣德意,受降而不复私仇。调度周祥,朕深嘉叹”。

1700年康熙又下诏书为郑成功正名:“朱成功系明室之遗臣,非朕之乱臣贼子”“护送成功及子经两柩,归葬南安,置守冢,建祠祀之。”从而认定了郑成功在明朝“延平郡王”的身份,对他驱除荷兰侵略者的功勋和忠义气节,从国家统一的高度给与了认定。

康熙对施琅与郑成功的高度评价,不但抚平了因改朝换代造成的两岸的政治伤痕,而且把台湾纳入中国版图,使台湾成为屏障祖国东南半壁的海上长城,为国家统一打牢了思想与政治基础,此举无愧于维护国家统一的明智之举,同时也是对施琅关于台湾“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高瞻远瞩政治远见的肯定,由此可见,施琅无愧为维护国家统一的民族英雄而永垂青史。

相关新闻
中国驻美大使谢锋用五个“最”谈台湾问题

中新社华盛顿7月20日电 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19日在阿斯彭安全论坛上表示,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美方应该将拜登总统不支持“台独”等承诺落到实处。现在最根本的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最重要的是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最紧迫的是言行一致反对“台独”冒险挑衅。   谢锋当天应邀出席阿斯彭安全论坛,与旗语新闻社创始编辑克莱门斯举行专场炉边谈...

50多年前秘访,50多年后“突访”,百岁基辛格为何而来?

一如50多年前秘密访华为中美关系融冰一样,如今,在中美关系陷入低谷之时,百岁基辛格又“突访”中国。 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在北京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此前一天,中国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李尚福与基辛格会晤。 访华时机、会面对象、交流内容、释放信号……关于这次意外来访的种种要素,无一不引人关注。 作为朋友而来 “我此访是作为中国...

关于台湾问题 王毅:中国内政不容外来干涉

当地时间2023年7月14日,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在雅加达出席第13届东亚峰会外长会,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不容外来干涉,驳斥了个别国家称中方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的错误论调。 王毅表示,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是历史事实,也是国际共识,更是台海的真正现状。想要改变这一现状的恰恰是台湾民进党和支持纵容其谋求“台独”的外部势力。“台独”同台海和平水火不容...

王毅再次会见布林肯,阐述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严正立场

当地时间7月13日,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在雅加达应约会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   王毅说,国务卿先生上个月访华时,习近平主席就稳定和发展中美关系提出了重要战略性、指导性意见。双方通过深入坦诚沟通,达成一些共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重回巴厘岛议程,朝着校准中美关系这艘巨轮的航向迈出重要一步。下步的关键就是拿出实际行动,争取两国关系重回正确轨道。美方需要反...

巴拉圭当选总统窜台 台湾问题大了

“现在台湾给人家的感觉是很肯花钱的。” 巴拉圭总统当选人潘尼亚11日率多名未来执政重要阁员窜台,他表示在执政的未来五年内,让巴拉圭与台湾地区的关系更加紧密。对此,台湾地区前外事官员介文汲11日表示,“他国内的事情百废待兴,跑台湾这一趟若是他空手而回的话,事实上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