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谭传毅
从最近几个月解放军军演可以看出,未来如果解放军真要对台动武,将会是一场“外线作战”,就是从外围向中心(本岛)实施多方面打击。
什么是外线作战?
外线作战的意思是:“于两个以上攻势发起位置之作战军,向处于中央位置之敌军,行向心之攻势作战。外线作战可获行动自由,易形成包围,惟兵力分离,协同联系较困难,易被各个击破。需具有绝对优势兵力、或地形叫平抑之地区作战采用之。外线作战之各路攻势兵团,需确切协同联系,相互策应,慎防被敌各个击破,并应机迅速向决战地区增援,形成优势,包围歼灭敌军。”
总的来讲,外线作战的主要内容包括:牵制作战、打破敌军建制、避实击虚。三者相辅相成。牵制作战不见得需要优势兵力,因其不是最后决战,它只要能够拖住对手,使其无法干扰我在主要方向的行动即可。既然牵制不是决战,就无需使用大数量部队,只要运用少数兵力即可。打破敌军建制就是分割敌人,切断其所属部队之间的联系,无论是牵制作战或歼灭作战。只要能够打破敌军建制,就能获得决定性成果。以少数兵力分割牵制敌军,主力则在主要方向寻求突破口,创造并以局部优势击溃相对弱势敌军,也就是避实击虚。
外线作战思想
外线作战思想来自于屯兵制,传统中国战争思想与农业的关系很深,两者透过屯兵的方式结合在一起,也就是寓兵于农。屯兵制度源自于周公之井田制,最廉价、最有效率的兵制就是屯兵制。尽管屯兵兵力部署分散,不利集中打击,但却有利于外线作战,是屯兵制的用兵思想。例如解放军有东西南北中五大战区,就是屯兵制(九宫八卦阵)的简化,可称之为五行阵,居中为中军,是预备队,以应对来自各方的军事威胁。
在用兵方面,则是阴阳奇正的对称关系。阳气(正兵)为有德之气,是显的、是正面而公开的,而阴气(奇兵)主刑杀,是隐的、是迂回而不公开的,阴阳奇正相辅相成。奇数为阳、为正,偶数为阴、为奇,阴阳奇正保持平衡和谐。在部署兵力时,公开展示的是阳,是为正兵,在使用兵力时,就是出奇兵以制胜。不必拘泥阴阳奇正位置,可以相互调整,只要是在正面与敌接触,就是阳、是正兵,出奇者为阴、为奇兵。
在台湾问题方面,东部战区是公开正面的对阵,是为正兵,要小心的是南部战区和中部战区、甚至于是北部战区所代表的奇兵。
外线作战用兵
从形式上来看,外线作战不利于集中兵力,但是可以透过机动进行攻击与防御。为便于说明,我们把较为复杂的大方阵(九宫八卦阵,就是井田)简化成为前中后阵形(如下图所示)。这是传统中国兵家的基本阵形,在遂行攻击作战时,中军在正面吸引敌军主力,然后前后两军进行钳形攻势。遂行防御作战也是以中军吸引敌军正面主力,前后两军则从两翼夹击。中军就是正兵,而前后军则是奇兵。
若要打破这种阵形,只需切断前中后部队之间的纵轴(联系),从中间突穿、分割然后围歼敌军即可。蓝军阵形一旦被切割破坏,将无法应变而失去了整体战力。
换成台湾本岛兵力部署,前军是北部军团,中军是中部军团,后军是南部军团,如果解放军兵力足够,除了从中间两路突穿之外,还可能从侧翼牵制打击北部与南部军团、甚至于从背后(东部)牵制打击,使各地驻军无法相互救援。本来台湾线性兵力部署应该像长蛇阵一样,击首而尾至、击尾而首至、击中而首尾皆至,北中南均可相互救援,例如北部与南部军团支援中部军团(首尾皆至),必然可以形成局部优势。但是从历年台军救灾可以看出,往往是出动灾区当地部队,从未看到其他地区部队前来救援,可知台军的机动作战能力一定很差。
而解放军经常利用救灾时候练兵,例如汶川大地震时期,各地部队都赶赴前线,最远的还有来自沈阳军区的部队。回首看看台军,实在令人汗颜。
未来若是解放军攻台,至少有五路部队,主攻方向应该针对中部军团,南北东三路军的目的是牵制,正面两路军从中插入并孤立中部军团,接着从两翼夹击,然后逐次分割围歼剩下的两个军团。不要小觑南北东三路的牵制作战,虽然不是决战,但是牵制作战对于正面作战的贡献极大,它拖住了南北军团的兵力,使其无法救援即将被围歼的中部军团。
台中一旦沦陷,解放军可动用滚装船和半潜船经由台中港源源不绝的输送兵力,这将是台军最大的噩梦。
解放军攻台的前置作业
在进行大规模攻台之前,解放军还有很多事情必须先做:尽可能消灭台军的抵抗。这些抵抗因素包括停放在机堡里面的战斗机、停泊在军港或疏泊的战舰、号称密度世界第一的导弹阵地、雷达站与侦搜系统。
手段包括各类远程投射武器:察打一体无人机、射程达400公里的火箭弹、各型东风导弹、各类战斗机等等。首先由火箭弹攻击、同时伴随东风系列导弹精准打击,最后由无人机和战斗机搜索打击残余兵力。
本人认为这个前置作业可能可以独立于大规模攻台之外,因为大规模两栖登陆作战将残杀大量无辜百姓,恐有人道主义顾虑。为争取台湾人心,只针对海空军、导弹阵地、侦搜站等目标,杀伤范围较为可控,但绝对可以重伤台军,而且作战时程紧凑快速,台军必然反应不及,就算美军想要救援,只能表达心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