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近来出现的两岸经济“脱钩”论,台湾前“经济部长”尹启铭在台湾《中国时报》发表文章指出,2000年以来,台湾进入以出口带动经济成长的时代,其中最大动力来自大陆,已是台湾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以下为文章全文:
1980年代初期,台湾对美出口持续快速增长、贸易顺差不断攀升。于1984年美国占台湾出口比重高达48.8%,对美贸易顺差98亿美元,高于总贸易顺差85亿美元。在美国庞大压力之下,新台币持续升值,从1985年1美元兑新台币39.9元至1989年兑26.2元,4年之间新台币升值近35%,迫使产业界出口竞争力严重下挫;此时产业界另面临薪资上涨、劳工短缺、环保意识兴起的压力,纷至沓来的种种问题肇致投资经营环境恶化,企业陷入走投无路的困境。
鉴于诸多因素考虑,1990年10月台湾以行政命令公告“准许对大陆地区间接投资或技术合作之产品项目表”,开放3353项产品可以对大陆间接投资,开放项目占产品总项目数虽仅47%,且都是劳力密集产品,但此时距大陆1978年改革开放10余年,当地投资环境已获改善,开放台商赴陆投资让挣扎在生存边缘的厂商找到了一线生机。
从开放台商赴大陆投资迄今整整30年,在民进党及挺绿媒体高举“倾中卖台”的大纛全力拦阻之下,两岸经贸依着戒急用忍、循序渐进的政策逐步开放,自2008年后两岸陆续签署23项协议,在经贸交流方面搭建的基本架构大致能符合台湾企业界日常运作的需要。
对企业而言,大陆是生产基地也是重要的市场机会。1990年代初期,传统产业进入广东珠三角地区;到了90年代下半,资通讯电子产业逐渐跟进到江苏长三角地带。台商外销订单海外生产比重2002年仅19.3%,2012年升至50.9%、2019年52.3%,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大陆;不久前,大陆前10大出口企业台商就占了8家,全为信息电子产业,对台湾企业的成长产生巨大带动力量。
而随着大陆内需市场的快速发展,前往大陆投资的企业从2000年开始也从制造业分散到服务业,制造业占比从近90%降至66%。至去年底,台湾上市、上柜企业中赴大陆投资者占74.5%,累计汇回金额占原始投资比例从2012年的8.9%提高到19.5%,显示两岸经贸联结度不断增高,大陆成为台商壮大的重要平台。
由于台商到大陆建立生产基地,对台湾出口到大陆起了拉动效用。自1991年至2019年间,台湾对外贸易总顺差为6874亿美元,平均每年237亿美元;但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则高达1兆4044亿美元,平均每年484亿美元,为前项总贸易顺差的2倍,成为台湾赚取外汇最主要的来源。换言之,两岸贸易已成为驱动台湾经济成长的重要力量。以2007年为例,大陆加香港对台湾出口成长的贡献率达49.5%。足见大陆已是台湾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
若从宏观角度看,2005年美国《商业周刊》以“台湾为何重要”作为封面故事的标题,阐述美国的高科技创新经由台湾快速的产品化创新,链接到大陆的低成本生产,建构成一条将新创科技迅速市场化的国际创新走廊,其间台湾成功扮演了枢纽的角色,这也是台湾以往在全球产业链不可被取代的定位。
有些人担心台湾经济过度依赖大陆,但至2019年底台湾上市、上柜企业赴大陆以外的海外地区投资者亦占了79.4%,显示台湾、大陆和其他海外地区三者鼎足而立,构成台商最佳的全球布局,此种布局态势在全球变局中高度发挥弹性因应的优势,一旦被破坏,势将对台湾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冲击。
(本文原载《中国时报》,作者曾任马英九时期台“经济部长”,现为中华大学讲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