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流”在高雄(资料图)
作者 柳金财 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助理教授
最近素有民进党理论大师的前”立员”林浊水提出,凝聚在高雄市长韩国瑜身边的台湾民怨是那么”强、深、广泛”,即使韩国瑜未能参选,但底层社会苦人们的民怨并不会因此消失,这会是台湾当前、甚至还会持续相当久的未来”最深最深的痛”。由于贫富差距拉大、分配欠缺公平正义、相对剥夺感产生,导致阶级结构僵固化与二元化,一股庶民追求公平对待的政治声浪已起。而蔡英文执政三年以来,无论是军公教年金、一例一休、国民党不当党产处置等改革,可谓是四面出击。支持者以为蔡英文执政魄力十足,切断既有利益结构;反对者批评改革未符合公平正义、诚实信赖原则,不仅导致民怨四起;同时也撕裂社会族群和谐及团结。
“韩国瑜现象”正是在前述社会撕裂的基础所产生,颇值研究选举与民意的政治、社会学者所关注。从2018年九合一地方选举到2019年”大选”候选人初选以来,一位刚选上高雄市长施政尚未一年即因高人气政治声望而可能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这在海内外政治经验几乎难见。许多民调显示,韩国瑜参选的政治支持度,尽管在鸿海董事长郭台铭宣布角逐参选国民党候选人初选后略有下降,但其政治声望依然稳居所有候选人第一位。这样特殊案例,不仅翻转台湾既往选举政治经验,恐怕从比较政治角度来说也绝无仅有。到底韩国瑜现象是如何形成?其政治意涵为何呢?
首先,台湾民粹政治与全球民粹主义扬升息息相关。近年来,由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局限性,导致效能低落、决策缓慢、贪腐舞弊等问题。世界各国政治普遍弥漫民粹主义风潮,即使欧美国家也遭遇这场“政治不正确”的全面洗礼。不论是德国、意大利民粹政党兴起,或是民粹型政治领袖如美国总统特朗普、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及巴西总统极右派博尔索纳罗,皆属民粹政治人物。至于岛内民粹型政治人物,则以台北市长柯文哲、高雄市长韩国瑜为典型代表。
这些群众魅力型的政治领袖具有决断力的政治性格,惯于运用庶民语言而易获民众青睐。通常民粹政治人物标榜爱国主义,例如特朗普总统标榜让美国再伟大起来,有的甚至鼓吹种族歧视、阶级偏见、性别成见,纷纷解冻传统政治语言、规则与共识。民粹型政治领袖跳脱传统政治共识,往往运用游走法律边缘的话术及政治娱乐化策略,以迎合民众喜好、煽动反感、激发恐惧,激起底层弱势群体支持及俘获部分中产阶级认同。台湾民粹政治发展,意味着底层民众对国、民两党恶斗反感、传统建制精英的反弹及平民主义政治风格崛起。“韩国瑜现象 ”产生有其全球时代背景与政治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