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日前在接见美国联邦众议院前议长莱恩(Paul Ryan)之时,强调美台应该共同打造一个和平、稳定、开放、繁荣的“印太地区”;接着又在隔一天举办一场大型的“印太安全对话”研讨会。显然,蔡当局这一年来正积极的把台湾推进到美国“印太战略”的防御范畴,这种外交操作方式,是否真的能为台湾带来更多的安全,值得再深思。
美国特朗普政府从去年把“美军太平洋司令部”改成“印太司令部”之后,蔡英文就在多次场合把台湾推销到 “印太战略”范围,试图让美军能够重新 “协防”台湾。蔡当局的操作手法,主要是把过去推动的“新南向”政策,连结到美国印太战略的地缘政治之中,希望在整个印太战略的菱形方略里,找到台湾应有的位置。
“印太”难以取代亚太概念
其实,从2017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演讲和该年12月出台的《国家安全战略》中,就已经勾画出美国“印太战略”的构想与实施途径。主要内容包括:以“印太”正式取代亚太概念的提法,提升印度在印太战略中地缘政治的重要性,抑制中国崛起的趋势,在更大地缘范围内谋求战略优势。对中国倡议的 “一带一路”公开提出异议,并以高标准、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准则,着眼构建 “印太经济伙伴关系”,最终实现 “印太梦”。
可是,印度洋、太平洋本来就是一个不完整的概念,它不像过去“亚太”、 “欧亚”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地缘政治,并建构出安全圈或战略圈的可操作范围,特朗普政府勉强把印度洋、太平洋拉在一起,刻意去建构一个新的战略概念,恐怕有相当的难度。
毕竟,从冷战以来美国围堵战略的设计,主要是依托东亚第一岛链画出一条弧形的战略线,而顶端有一个日本,南端则有一个澳洲,这两个美国忠实的盟友,可以替美国支撑起亚太安全,让美国即使把战略主力放在欧洲或中东,都不会有后顾之忧。
但是,印度从冷战时期就采取在美苏之间左右逢源的政策,跟中国虽然有边界之争,但是印度外交部门也不敢得罪中国,所以未必就会对中国采取强硬的政策。
而去年,虽然美国刻意把太平洋司令部改成印太司令部,美国前国防部长马提斯也颇针对性的抨击中国在南海岛礁军事化的动作,可是印度总理莫迪似乎不愿意对口,更不想落入马提斯的陷阱中。莫迪是宁愿采取跟中国亲善的政策,而不愿意随着美国的印太战略起舞。
而莫迪也在去年新加坡举办的“香格里拉会谈”演说中,更直指印太不是一个战略概念,这就表明莫迪的外交政策不会以美国为马首是瞻,虽然美国强化中国在南海岛礁进行军事化的动作,可能对邻国带来威胁,但是南海毕竟离印度有些距离,特别是有中南半岛的阻隔,对于重视印度洋利益的印度来说,威胁性其实并不大。
所以,美国虽然曾提醒莫迪应该注意中国的“一带一路”可能对印度带来威胁,可是一带一路到底是威胁或机遇,恐怕也不是美国说了算,如果一带一路能够把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连结成一个超级大市场,在中印两国人口居全球一、二名的优势下,中印大市场绝对超过美国和欧洲的市场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