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剑(评论员)
日前,由福建师大两岸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福师大文学院和台湾中华文化教育学会合编的两岸高中语文教材,这学期开始有台北的高中使用,受到师生的欢迎。两岸合编教材收到台湾师生的欢迎,这份“意料之中”的认可与认同,既是两岸同胞对中华文化传承的现实选择,又是台湾同胞不受“去中国化”毒害的正确选择,进而助推两岸心灵契合。
从2014年6月起,历时三年多,两岸多名专家学者查阅研究了大量资料,完成了《高中语文》(含课本、教师手册、教师用书)的第一册和第二册、《中华文化基本教材》、《高中古诗文选读》等总计13册、500万字的编写任务。相较于以往的课本,这次合编出版的教材更加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选了大量古今名篇,例如《师说》、《岳阳楼记》等。此外,《论语》、《孟子》的选段,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的选篇,《孔乙己》、《再别康桥》等白话文也都入选其中。
两岸合编教材收到台湾师生的欢迎,可谓是意料当中的,也是情理之中的。正如台北万芳高中学生所言,教材上有很多的图例解释,非常实用,新课本让他对学习中华文化的兴趣更浓了。对于老祖中留给我们中华儿女的文化瑰宝,人人都是继承人和传承者,即便两岸同胞身处海峡两岸,彼此的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不同,但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都有着天然的浓浓情怀,都有着挥之不去改变不了的情感情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将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两岸同胞合编教材,对传承中华文化,发扬中华文化,有着现实的助推意义和长远影响。
虽然,两岸同胞生活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同,但是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一家人的手足兄弟,任何势力都不能隔断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和文化联结。即便在台湾当局频频的利用“去中国化”企图隔断两岸同胞的血脉和文化联结,不但这种企图不会得逞,反而会更加激起和凝聚两岸同胞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联结。
蔡英文当局利用行政手段不断的去孔化、去孙化、去蒋化;取消遥祭南京中山陵、取消遥祭黄帝陵、降级祭奠民族英雄郑成功;取消对陆、港、澳学者对新“国史馆馆藏档案史料开放应用要点”的阅览权限,撤销微调课纲,拆除赠台的十二生肖兽首;抛出“12年国教社会领域课程纲要草案”,宣称要将台湾原本的“以汉人为主轴的史观”改为“重点放在台湾最近五百年脉络”,把高中历史科目的中国史列入东亚史,并要构建“以台湾为主体的下一代史观”;减少文言文在课纲中的比例,提出台湾各方言平等,将姓名改用罗马拼音,以英语为第二官方语言。
蔡英文种种“去中国化”的动作不仅仅引起岛内民众的抗议和反对,还激起了所有中国人对其“文化台独”的高度警惕,和对中华文化的情感认同。最新岛内民调显示, 88%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84.6%认同自己生活的习惯和风俗属于中华文化,54%不支持蔡英文当局推动“去中国化”政策。台湾《联合报》的最新民调也显示,49%的受访者对大陆印象好,持负面观感的比例由45%降为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