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大陆方面为打破两岸封闭隔绝的坚冰,采取了一系列缓和两岸关系、推进打开两岸交流大门的举措。1987年10月14日,国务院有关方面负责人发表谈话,表示“热情欢迎台湾同胞到祖国大陆探亲旅游”。在大陆政策感召和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以及台湾当局逐渐放弃“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政策,两岸民间交流的大门终于被打开。
过去三十年里,两岸关系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进展,但也要看到,由于两岸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特别是台湾岛内的分离主义势力仍然存在,两岸关系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波折与危机,影响了两岸关系和台海局势的稳定。中国大陆在应对台海危机及两岸风险方面不断强化危机管理的能力,总体上保障了台海区域的稳定以及两岸关系的向前发展。
两岸交流三十年的历史意义
两岸民间交流三十年,写下了两岸从敌对走向和解的动人篇章。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大陆方面基于国家发展总体战略,把台湾问题的解决置于中国大陆经济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大战略下来思考,希望通过发展和开放之路,通过两岸人民的交流与接触,逐渐为解决台湾问题创造更好的内部及外部环境。这是对台战略的重要思考面向,正是在这一思路指导下,中国大陆在过去的三十年里,针对两岸风险及危机之管理,采取了相对克制和务实的做法。不但为风险危机的化解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形势,而且也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更多的条件。
两岸交流三十年的历史意义还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两岸交流最为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
30年来,尽管两岸关系有一些动荡和曲折,但两岸交流的量与规模不断扩大,领域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深,交流已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向纵深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更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事实上,不管台湾地区政治如何变迁,政党如何轮替,民意如何变化,要和平、要交流、要发展始终是台湾岛内多数人的想法与期待。两岸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也是两岸民间交流之所以能够最大程度降低因两岸政治对立、军事对抗而造成的负面牵制的原因所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大陆综合实力的大为增强,两岸实力对比越发悬殊,大陆因素对台湾社会的全面性影响日益增强,台湾社会的“两岸化”趋势日益加深。这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和时代潮流。
二是两岸交流有助于拉近两岸人民的心理距离。
1987年两岸开启了民间交流的大门,自此两岸社会开始了接触与往来,这对于两岸开始理性了解对方提供了一些可能,也逐渐拉近两岸人民的心理距离。当前,尽管台湾社会仍然有一些人对大陆有误解、有杂音,主要还是与过去三十年两岸交流的深度及广度仍然不足有着直接关系。据相关数据批露,即便在当前两岸交流非常频繁的今天,台湾社会仍然有近三分之二的民众尚未到过大陆。由此可见,两岸交流对于两岸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