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交流曲折前行
台湾与大陆隔离是中国内战与外力介入的产物。因长期的政治对立与军事对峙,两岸人民很长一段时间是“老死不相往来”,浅浅的海峡宽过太平洋,隔阂日深。
随着东西方冷战趋于缓和,中美两个长期敌对的大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告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呼吁两岸就结束军事对峙状态进行商谈,尽快实现“通商、通邮、通航”,主动打开两岸交流之门,欢迎台湾同胞回乡探亲访友,投资兴业。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大政方针,“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台湾领导人蒋经国害怕骤然调整两岸政策可能带来的巨大冲击,小心谨慎。在病逝前,1987年11月,他顶住顽固势力的反对,毅然决然开放老兵返乡探亲,为台湾对大陆交流开了一个小小的缺口。尽管是被动因应,由台湾民众到大陆的探亲热、旅游热,进而引发投资热,两岸交流高潮迭起,蔚为大观。
经过两岸双方的共同努力,1992年10月,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香港商谈,就海峡两岸事务性(公证书使用)商谈中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达成“各自表述”、“一个中国”的口头共识。1993年4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两岸授权民间机构领导人的会谈,达成四项协议。
为了早日结束海峡两岸的敌对状态,1995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我们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我们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可以共商国是,也可以先就某些问题交换意见,就是相互走走看看,也是有益的”。
李登辉无意改善两岸关系。在美国的支持下,1995年6月,他到母校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表示要“向不可能的事物挑战”,要争取台湾的国际生存空间。为了防止李登辉在1996年台湾第一次“总统”直选后宣布“台湾独立”,大陆在台湾海峡举行导弹试射和军事演习。
2000年5月,代表民进党的陈水扁上台后,拒不承认“九二共识”,挑衅大陆,无意缓和两岸关系。大陆坚持“听其言、观其行”。2005年3月1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审议,高票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明确规定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为今后采取各种方式维护台湾作为中国一部分的地位,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大陆适时推动两岸政党交流。2005年4月2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国民党主席连战。双方就促进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及两党交往事宜交换意见,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的新闻公报。
2008年5月,代表国民党的马英九上台后,兼任国民党主席,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大陆顺势而为,坚持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恢复商谈。
2008年12月31日,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全面阐述了对台工作的大政方针,提出发展两岸关系的指导性意见,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基础上,更加灵活而务实。
化解历史分歧,铸剑为犁,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福建工作多年,与台胞接触频繁。他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强调“两岸一家亲”,“着眼长远,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2015年11月7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