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黄埔军校迎来建校100周年纪念日,两岸都举办了系列纪念活动。现任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与防务部门负责人顾立雄以其鲜明的“台独”立场,参加台军黄埔百年纪念活动,这预示着,台军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面临与民进党“转型正义”的持续对抗。
▲黄埔军校资料图
回望历史,思考前路。我们邀请到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黄埔军校研究中心陈予欢研究员,南京大学台研所杨泽军教授,聊一聊黄埔百年,到底留给了我们哪些精神?这种精神对年轻一代的台军官兵有何意义?在“台独”顽固分子指挥下的台军,究竟该走哪条路?
第五个关键词——“负责”。
黄埔军校之所以能在二战后成为世界四大著名军校,就是因为在抗战期间黄埔军校的师生做出了卓越贡献,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也真正做到了为“党国”负责。
黄埔师生英勇抗战的代表性事例?
杨泽军:黄埔师生英勇抗战的故事数不胜数,就像1932年1月底爆发的一二八淞沪抗战。1932年1月28日,执意挑起事端的日本海军斗战队,公然进攻上海租界。担负淞沪地区卫戍任务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就地抵抗,击退了敌人多次的进攻。第二天,十九路军通电全国,表示要坚决抗日,保卫国土。当时南京黄埔军校的师生也积极响应,发起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等活动,甚至主动请愿要求参战。战争爆发次日的下午,率部驻扎在南京的第八十七师第二六一旅长宋希濂,直闯军政部部长何应钦的办公室,代表全体官兵请战,结果被何应钦以破坏中央政策为由断然拒绝,宋心有不甘,当晚的十一时,又率三十多名黄埔军官,乘坐一辆军用大卡车闯进位于南京鼓楼的何应钦住宅。何应钦最后被迫表示,一旦形势需要,立即派官兵前往参战,才平息了这个这场奇妙风波。
很多黄埔师生为了国家大义,在后来解放战争中或者选择不与人民军队战斗,或者选择“投诚”,有些人认为这些将领背叛了“党国”,所以是“叛徒”。对此怎么看?
陈予欢:在解放战争前线的许多国民党将领,也看清了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错误行径,最终走向民族大义,走向人民阵营,这也是一个军人在转折关头的正义选择。我们在解放战争战场上,像是在辽沈战役有曾泽生、郑洞国这样的将领,淮海战役也有许多在战场上起义的将军,平津战役就更多了,像傅作义将军率领二十五万人向解放军投诚,北平和平解放。许多的黄埔将领都以负责的态度,为国家的统一贡献力量。也反映了许多黄埔学生,在最后关头的正确选择。
民进党当局想更改台陆军军官学校校歌歌词,以偷换黄埔精神概念,就能让年轻一代的台军官兵对“台独”“负责”了吗?
杨泽军:黄埔当年所说的负责,应该是对国家对人民的负责。就是说黄埔当年明确提出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的精神。但是赖清德在参加台湾陆军官校百年纪念活动讲话中,提出了一系列的谬论。说什么“中华民国”在哪里,黄埔军校就在哪里。中华民国已在台澎金马落地生根,台军官校更在凤山开枝散叶。他说这句话就是想要借此隔离台军与大陆的渊源,淡化两岸黄埔关系。为什么台军士兵经常以各种理由当“逃兵”,就是民进党当局要台军为“台独”卖命,要台军效忠于民进党当局。要他们抛弃真正的黄埔精神,誓死效忠“台独”,从而打造出一支分裂国土,对抗统一的军队,更好地充当美国的棋子,落实美国所谓的战略,要与大陆对抗到底。所以,换了歌词,偷换不了概念,台军官兵也不想为“台独”负责。
回望黄埔建校之初的旧岁月,站在百年历史的新时期,黄埔的“负责”精神有什么值得传承的?又有哪些变化呢?
陈予欢:黄埔精神和中华民族的这种文化传承是连接在一起的。而赖清德宣讲的黄埔精神是曲解的,这种拙劣的表现,其实是弄巧成拙的。但是无论他怎么更改,怎么所谓的转型,都曲解不了黄埔革命精神,这种传承连接。所以我们在新的形势下,反“独”促统仍然是今后努力的目标方向。祖国统一,民族振兴是不可更改的,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期盼和愿景,我们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统一是可望可及的,包括台湾的一些将领,他们的观念跟我们是一致的,所以国家统一,民族复兴是必定实现的。 【来源:海峡之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