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侯祠吴英所题匾额。
厦门吴英将军祠牌坊老照片。
清初一代名将吴英(1637年—1712年),字为高,原籍泉州南安延陵(今泉州市鲤城区浮桥街道延陵社区),其家族后来迁徙至晋江五都大浯塘。吴英幼时父母早逝,只身赴厦门谋生。他体格魁梧,力气过人。时值明末清初,闽境硝烟四起,吴英遂从军报国,他一生的军旅传奇就是从厦门开始的。
文/卢志明 何心爽
图/刘心怡
在厦从军
展开传奇人生
厦门的老街道大元路,旧称赖厝埕,相传这里有一座大厝,是福建陆路提督吴英为报答义母赖氏而建。青少年时期吴英从泉州来厦门谋生,孤苦无依,家在大元路的大妈赖氏让他住在家中,视如己出。当时南方纷乱,他决定从戎。民间相传吴英脚特大,赖大妈亲自连夜赶制一双布鞋给他。入伍后,吴英舍不得穿赖大妈自制的鞋,总是挂在脖子上。有一次打仗,部队已经溃退,吴英担任旗手。突然发现赖大妈的鞋不见了。他举着大旗,反向回去寻找,部队以为来了救兵,反冲回去,获得全胜。吴英因此立了功,也逐步得到了提升。
康熙十二年(1673年)11月,平西王吴三桂发动叛乱,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先后呼应,史称“三藩之乱”。第二年,耿精忠部将曾养性率军攻打浙江,清军总兵祖弘勋在温州起兵叛清响应曾养性,分路进犯宁波、绍兴,浙东形势危急。当时,吴英以都司佥事衔任浙江提标都司,他随提督塞白理抗击,取得重大胜利。后来,两军在黄岩半山岭发生激烈交战,“英偕游击曾承等冒矢石前进”(《清史稿》列传·卷四十八),斩杀多名敌将,遂复黄岩、太平、乐清等县。吴英迁升中军参将,后又升任同安总兵官。康熙皇帝称赞他为“作万人敌”。
作为施琅副将收复台湾
吴英最突出的功绩还在于作为施琅副将收复台湾。清军在澎湖一战而胜之后,郑克塽归顺,吴英镇抚台湾18个月,他整肃军纪,兵不扰民,条陈屯田,发展生产,还兴建书院和天妃庙,遗爱台湾,颇得清廷嘉赞,亦受到台湾同胞的景仰。施琅对吴英的军事才干也十分欣赏。施琅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向朝廷举荐了8位高级将领,首位就是吴英。后吴英又被朝廷诰封为威略将军。
吴英离开台湾之后,台湾民众仍然感念他的恩德。在台南,老百姓建祠祀吴英,亲昵地称吴英为“台湾公”,香火至今不断。台湾有学者研究后发现,“台湾公”确为威略将军吴英。台东有吴英将军祠旧迹,厦门也建有吴英将军祠。厦门岛上至今有一条路叫“将军祠”路,与吴英息息相关。当年吴英在将军祠一带建有一座牌坊,名为“勋崇山海”,上有康熙皇帝赐的楹联:但使虎貔常赫濯,不教山海有烟尘。可惜这座宏伟壮观的牌坊在日寇侵占厦门时被烧毁。
《行间纪遇》和“眀良千古”
吴英不仅在战场上功勋卓著,在文学上亦有建树。他著有《行间纪遇》四卷,及诗作若干首。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至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吴英担任四川提督,治蜀十一年颇有政声。
在成都武侯祠二门上方,至今悬挂着一方蓝底金字的“眀(同“明”)良千古”匾额,匾额书法遒劲,意思耐人品味。“眀良千古”意即明相良臣,千古垂范。武将吴英题书此匾寓意深长,既有歌颂诸葛亮为明相良臣,亦将诸葛亮为榜样以自勉。匾额上款为“康熙丙子盂冬中浣之吉”,下款为“提督四川等处地方军务、节制全省镇将、提调汉土官兵、左都督、世袭阿达哈番、加五级吴英立”。“眀良千古”匾应是清康熙三十五年吴英离任四川提督时题赠。
吴英在四川离任后被朝廷调任福建,担任福建陆路提督镇守厦门时吟咏《岁首游虎溪岩》诗一首,诗云:“杓斗回寅转一年,郊游改换旧山川。桃开嫩蕊含珠露,柳发新枝舞翠烟。岐海霞光瞻日近,鹭江风暖占春先。虎溪形胜冲霄汉,砥柱东南半壁天。”
这首七言律诗既描绘了春意盎然的美景,同时抒发了作者誓死保卫海疆安宁的情怀,气势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