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媒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今年公开台湾地区前领导人蒋经国日记,胡佛研究员郭岱君24日表示,看完日记就是“苦”字,可发现蒋经国多愁善感,不但身体带来痛苦,也常为家事烦心。面对异议人士,蒋即便不喜欢,仍采容忍态度,在民进党创党时刻,蒋的优先考量,是人民与台湾安定。
胡佛研究员 郭岱君
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今年初解密了蒋经国日记。长风基金会24日邀请胡佛研究员郭岱君,一同探讨蒋经国日记鲜为人知的点点滴滴。包括马英九、前新北市长朱立伦都到场聆听。
郭岱君表示,看完蒋经国的日记后就是一个“苦”字,蒋经国晚年在日记自称,“我就是一个苦命的人,一生就是一个苦字”。从日记中看到蒋经国的心情,是个多愁善感之人,与蒋介石的个性完全不同。
蒋经国早期在苏联的经验对他影响甚深,促使他喜爱走入群众,而1977年中坜事件、1979年美丽岛事件、1984年江南案、1985年十信案等,都可从其日记中看到对他有很大冲击,因而促成其加速改革进程。
1977年,国民党在地方选举丢失4县市,桃园县长选举投票过程爆发作票,引起群众愤慨爆发“中坜事件”。郭岱君说,此次选举,让蒋经国深切检讨国民党的作风落伍等,为了要改革,数夜不能安眠。
郭岱君说,蒋经国在日记中还表示,会虚心检讨此次地方选举的失败,而失败因素不多,就是党内部腐化,自满自大不知改革,腐败落伍不知进步,平时不做群众工作,有事就临时抱佛脚。
蒋经国
郭岱君表示,蒋经国虽批评反党言论,但也说要采容忍之举;虽认为选举劳民伤财,但又认为不能不办;明知很困难,但应该做的还是要做。就像1986年9月28日民进党创党,蒋认为,此时不能用愤怒,轻率采取激烈行动,应采取温和态度,以人民、台湾安定来处理,组党只要不违法,可研究其可能性。
此外,郭岱君表示,虽然蒋经国在1979年12月就停止写日记,无从直接从日记中得知蒋对提名李登辉担任台湾地区副领导人、选择接班人的想法,但从其他日记内容很明显可以看出,蒋欣赏孙运璿,但也很称赞李登辉,并对李一路提拔扶持。
但郭岱君坦言,从蒋经国日记来看,孙运璿与李登辉跟蒋的亲近关系还是略有差异,像是蒋书写李时就写“登辉”,写孙时则偶尔会称“运璿兄”;与李都谈公事,与孙却会提到家庭私事与在大陆时期经历;当时党中央委员排名孙更高居第三。
郭岱君说,蒋经国日记还记载,孙运璿中风后,蒋仍希望麻烦孙再任一次“行政院长”,当时大政是由“行政院”主导,台湾地区副领导人则是虚位,其中也可以看出李登辉与孙运璿在蒋心中分量的不同。
不过郭岱君分析,毕竟后来孙运璿生病,李登辉却年富力强、农经博士,又是美国康乃尔大学博士, 方方面面符合台湾当时发展需要,李跟蒋身边很多年,蒋也欣赏李,对李省府工作报告更是激赏,接班应是最佳选择。
郭岱君还指出,两蒋都非常不喜欢美国干政,对美国指指点点台湾与两岸事务都不太高兴,但蒋介石反弹影响后续美国前国务卿马歇尔对华政策;蒋经国面对中美断交选择容忍,与美国没有撕破脸。
郭岱君强调,了解蒋经国对岛内政事与家事的看法,不是为批评或赞扬蒋经国,更不是去探询政坛八卦,而是希望借由日记深思与反省台湾如何能更好,这才是探讨蒋经国日记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