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台湾后的策略
澎湖之战后,施琅驻扎澎湖期间,严格约束军队纪律,清军纪律严明、并不扰民,“王者之师”形象深入人心。同时,台湾的郑氏政权,虽然曾武力抗拒统一,但澎湖之战后他们能够顺应历史大势而归附清朝,使得双方避免了更多死伤,所以清政府对他们采取了宽容政策,甚至对于部分投降官员,给予信任而加以重用。此外,清政府统一台湾之后,通过采取轻徭薄赋、稳定台湾人民生产、生活秩序等方式,实现了统一之后台湾地区的稳定和安宁。
在施琅率军正式进入台湾本岛之前,康熙二十二年七月,施琅向台湾兵民发布了“安抚输诚示”,提到:“军纪素严,秋毫无犯……本提督言出金石,决不尔负。”施琅进入台湾后,践行了他的承诺。康熙二十二年八月,施琅在“谕台湾安民生示”中提到,此次清军入台,所有粮饷皆取自福建等内地,不用台湾百姓供应,只有日常食用的蔬菜需在台湾本地采购,但“照依民价无亏,断不许借称官办应用、一丝一毫侵取民间”。施琅还禁止台湾百姓为清军犒军,“诚恐乡社保甲沿袭故套,各自派办劳军之费,致扰民生”,并申明如有地方官员敢筹办犒军,将严惩不贷。此外,施琅还规定:“官兵不许占住民居,弁目不许包贌乡社……糖蔗民间物业,严禁兵丁混折。”确保了军队不扰民,与民相安,赢得了民心。
澎湖之战后,清军兵不血刃地进入台湾。算上招抚时间,清政府共计耗时两个月便统一了台湾。这一局面的实现,除采取了正确的军事和政治策略外,也同郑氏政权当权者能顺应形势、归附清朝有关。郑克塽、刘国轩、冯锡范等人没有选择在台湾本岛负隅顽抗,避免了更多的战争和牺牲,如刘国轩“决意倾心,以生死听命于朝廷,免贻害生灵”。也因此,清政府在统一台湾之后,对郑氏政权官兵采取了优容的政策。清政府一方面命郑氏家族和郑氏政权的权臣迁徙到北京,使他们安居;另一方面对于郑氏政权四万多普通士兵,施琅建议让他们愿入伍或归农,都各听其便。此外,对逃至台湾的明朝朱姓宗室人员,清政府也予以了安置,让他们在附近各省安插垦荒。此后,清政府授郑克塽公爵,授刘国轩、冯锡范伯爵,而力主降清的刘国轩“更叨天津总兵之任”,成为一方大员,可见清政府对他们的信任和宽容。
战后善后之策,重在安民和休养生息。早在清军攻克澎湖之时,施琅便出告示,规定澎湖地区百姓“蠲三年徭税、差役”,以恢复澎湖经济。施琅率领的清军入台之后,“其各乡社百姓以及土番,壸浆迎师,接踵而至”,之后,施琅赐给他们衣帽、布匹等物,台湾汉人和少数民族“咸皆欣欢踊跃”。此后,施琅规定:“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确保了台湾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此外,清政府还免除了台湾地区的正赋和杂饷,有助于战后民生的改善。统一台湾之后,清政府在台湾设府、设县,并设一万绿营兵驻防台湾本岛和澎湖,标志着清政府在台湾行政和军事管理的体制化。在清政府的治理下,台湾地区经济继续发展、民生继续改善,即如乾隆、嘉庆时人所评价:“台湾雄峙东海,横亘千余里,土田膏腴,家多殷实。”可见彼时台湾地区已为清朝的富庶之区。到光绪朝日本侵占台湾之前,“台湾银米尚不缺。且多富户豪民”。
清朝统一台湾既是出于历史原因,也是源于现实需要,避免了台湾被进一步割据化,也换来了清代中国东南地区的安全稳定。同时,清前期国力强大、君臣团结以及台湾地区的内耗为统一台湾创造了条件和契机。清政府在统一台湾时,恩威并施、剿抚并用,善用人才,积极争取台湾民心,使得以较小代价实现了对台湾的快速统一。此外,清政府还十分重视统一台湾之后的善后工作,实现了驻军同台湾民众的和谐相处,妥善安置了台湾郑氏政权的投降势力,促进了台湾地区生产、生活秩序的较快恢复,为此后台湾地区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