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清军入关,较快统一了北方地区,但清政府对南方的统一则经历了整个顺治朝。顺治末年,以福建金门、厦门为根据地的郑成功挥师东进,率领将士赶走了盘踞台湾岛的荷兰殖民者,使台湾地区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康熙朝时,康熙恩威并施,取得了政治与军事上的胜利,将台湾重新纳入中国版图。清政府之所以能顺利统一台湾,在于顺应历史大势,展现了国家统一不容置疑的决心与力量。
清朝为什么要统一台湾
清朝初期,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郑成功在收复台湾之后不久便去世,郑氏子孙偏安一隅,逐渐演变成为割据小政权。
清代台湾及澎湖列岛全图
顺治十八年,顺治帝去世,年幼的康熙继位,开始了康熙时代。随着清军击败了云南等地的反清势力,清廷在战略上开始北瞰南望,关注边疆地区的治理,在南方重点应对台湾郑氏政权,提防郑氏割据势力的骚扰,并试图招安。但康熙十二年爆发了“三藩之乱”,使得清政府经略和统一台湾有所延后。
清政府统一台湾之前,清廷不时遣人招抚郑成功的子孙,未对台湾施展足够压力,故郑氏政权“志得意满,断无输诚向化之念”。面对清政府的统一要求,郑氏政权请求能像琉球、高丽等藩属国一样称臣进贡。可见,避居台湾的郑氏政权,已退化为割据势力,只求政权能够独立。但康熙断然拒绝,认为台湾居民多为福建人的后代,不得与琉球、高丽相提并论。在康熙看来,统一台湾天经地义,不容置疑,绝不能视台湾为朝贡国。
康熙二十年,随着三藩之乱的结束,清政府得以腾出手来解决对其他区域的统一问题。无论是出于历史原因,还是出于现实考虑,清政府统一台湾都已是势所必然。
台湾地处东南沿海,气候温和,四季如春,适合农耕。“野沃土膏,物产利溥,耕桑并耦,鱼盐滋生,满山皆属茂树,遍处俱植修竹。硫磺、水藤、糖蔗、鹿皮,以及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可见,清代台湾地区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但清政府统一台湾,并非出于土地价值,而是认为统一台湾为理所应当,即使台湾“为不毛荒壤,必藉内地挽运,亦断断乎其不可弃”。
“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袤数千里,山川峻峭,港道纡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沙线风涛,往来利便,遂为直隶、奉天、山东等沿海七省必达之咽喉”,地理位置重要,关系到清代中国整个东南地区的安危。三藩之乱时,郑氏政权派兵袭扰东南沿海,给清政府平定三藩造成了牵制。如果台湾迟迟不能统一,可能为外国所利用。郑成功逝后,“其子有十,迟之数年,长成群强,假有一二机觉才能,收拾党类,结连外国……终为后患”,台湾可能勾结外国,威胁东南沿海。台湾必须在清政府手中,才能够成为沿海海运的要道和节点,成为沿海地区的屏藩。
台湾迟迟不统一,“迁延岁月,虚靡浩费”,严重消耗了清朝的政治和经济实力。清政府为了预防郑氏政权对福建的侵扰,并在经济上孤立台湾,采取了迁界之策,将东南沿海地区的民人迁入相对靠近内地的地方,在靠近海岸线的地方隔离出了一个沿海而蜿蜒的无人区,且在无人区边缘建造边墙,驻扎重兵,以应对威胁。其实,迁界之策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不管是清政府还是台湾,都因此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老百姓也苦不堪言。在郑氏政权拒不降清且不时骚扰东南沿海的大背景下,唯有尽快统一台湾,才能结束这种持续损耗,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即“至是台湾荡平,民再康矣。台湾灭而天下无事,诏息天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