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撰稿 丛 云
十月,歌唱《我和我的祖国》。
对祖国的了解要更多一些,读一本许倬云先生写的《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许倬云(Cho-yun Hsu),江苏无锡人,历史学家,1930年7月生,求学于台湾和美国,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先后执教于台湾、美国和香港多所知名大学,被称为中国台湾历史学界的耆宿。
许先生自序,“中国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是谁?”这问题很难用一句话解释清楚。这本书要努力界定的,是“中国”。
一
“中国”,是人类文明中延续最长久的一个共同体。
这个共同体,与其说是国家,毋宁说是“天下”。
维系这个共同体的,不是靠单一的族群,不是靠单一的语言,不是靠单一的思想,不是靠单一的信仰,不是靠单一的文化。
因能容纳,而成其大;因能调适,而成其久。维系“中国”这个观念的真正力量,可能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经济导致的互相沟通和互相依赖;
第二,皇权统治下依旧保持的上下流动,一般老百姓都是编户齐民,凭借知识和能力进入统治阶层的精英并不能永远世袭;
第三,以视觉符号为基础的文字系统超越了语言的间隔,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也作为超越时间的数据媒介,使得文化得以赓续。
这三个方面,使得中国的广土众民,始终保持着流动,始终促进着融合,中国文化只有逐渐的变化,而没有突然的断裂,使得“中国”的观念,可以长期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