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兼负对外贸易厦门港崛起
对于台湾,施琅究竟做了哪些?“知今日台湾之重,即可以见先侯当日之心。”(清·施葆修《重刊靖海纪事序》)为了平定台湾、守护台湾、开发台湾,前后20多年,施琅百折不挠、愈挫愈勇。
在领军平定台湾之前,施琅多次上书康熙皇帝,内容除了希望康熙皇帝早日举兵攻台、肃清边患之外,也陈述敌我军情,并意识到台湾在海路上的重要性。
奉命平定台湾后,他又写了《恭陈台湾弃留疏》,以国防观念为主轴,从台湾的海洋形势谈起,深刻分析了台湾战略枢纽地位、战略屏障作用、战略门户理念,力主留守台湾、开发台湾,以确保我国的海疆、海权、海防、海路,这具有重大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经济意义。
根据施琅的建议,1684年5月,清廷在厦门设立闽海关,这是厦门港正式形成的标志。厦门成为通洋正口,并管理福州南台、泉州、涵江、铜山、闽安镇、宁德等19个税口,在馆头、江南桥、东岱、罗源、蓁屿等20处设役巡查。其主要职责是对国内沿海及渡台商船征税。“这一年,施琅作为福建水师提督驻扎厦门,兼管海关。1685年,施琅在厦门城内建衙署。这些措施,对于我国东南海防、政务,对于海上交通贸易都具有重大作用。”彭老说,施琅兼负对外贸易的管理工作,福建与日本、东南亚诸国的贸易迅速发展,厦门港崛起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龙头港”,商旅络绎,番船云集,人烟稠密,市井繁华,奠定了日后依海建市、以港兴市的基础。
清代“海丝”达东南亚中亚东非欧洲
早在二三百年前,福建海商就远涉重洋,出海贸易,把货物直接运往澳门、越南等地;外国航运业者跟进,利用闽、粤、江、浙这四处海关重启其对华贸易,商贾云集,出现一派繁荣景象。
“这就形成了全球贸易局面,打开了福建、广东通往世界的大门,一批又一批福建人、广东人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到东南亚谋生打拼,逐步形成华侨群体,参与世界市场的交往与竞争。”彭老说。
清同治《福建通志》卷五十二也有记载:乾隆十九年(1754),两广总督杨应琚等奏称:“出洋贸易者,惟闽、广、江、浙、山东等五省之人,而其中闽省最多,广省次之。”
虽然在施琅之前,也有有识之士认知台湾的重要性,但未付诸行动。施琅把“靖海”作为“开海”的首要前提,并付诸实践,为靖海宁疆、江山一统作出贡献,因功而晋封“靖海侯”。如今的海上丝绸之路,正是“通洋裕国”的新版。
连横著《台湾通史》卷二十五“商务志”载:“清人得台,渐开海禁……于是漳、泉商人贸易于东南洋者逐年而多。”“洎乾隆间,贸易甚盛……南至南洋,北及天津、牛庄、烟台、上海,舳舻相望,络绎于途……”
“因此,在清代,海上丝绸之路遍及东南亚、中亚、东非甚至欧洲,并留下丰厚的陆地印记和水下文化遗产。”彭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