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推会”是一个主持研究设计并协助国语教育行政的机构,隶属于教育处。组织分为调查研究组、编辑审查组、训练宣传组、总务组。各组设组长一人,会设秘书一人,由委员兼任。此外有编审、编辑、视导、干事、办事员等工作人员。在各县市设立国语推行所,共19所,每所派推行员3至7人。尽管面临诸多困难,“国语”教育仍在困难中实施,概况如下:
1、学校教师的“国语”讲习。教育处在台北举办“国民学校教员国语讲习班”,各县市自行举办的讲习班。教育处甄选合格的中等学校教员,在省训练团受训,“国语”是主要科目之一。从内地邀台的中小学教员,由“国推会”予以短暂讲习。第一批“国语推行员”33人,从92位自福建来台的小学教员中选拔出来。1946年8月,教育处招考“国民学校国语教员”103人,台籍占半数。10月,“国推会”魏建功主委赴北平,邀聘“国语推行员”。同时并邀聘“国民学校国语指导员”60人,分发到各县市辅导教学工作。
2、“国语”读音示范广播。台湾省教育处在台北广播电台设置读音示范节目。第一期1946年3月1日开始,用教育部灌制、赵元任博士发音的“国语”留声片。第二期从5月1日开始,由“国推会”齐铁恨每日清晨7时,在电台担任“国语读音示范”,播讲民众“国语读本、国语会话,国民学校国语”、常识、历史等课本,供学“国语”的人收听,匡正语音。学校教师现听现学现教,使广大的学生也能及时学到“国语”,学习标准的“国音”。教育处编印“国民学校”、中等学校暂用“国语”课本和民众“国语”读本。暂用课本废止后,自6月20日起,改用“国定小学国语常识”课本。
3、教学方法研讨。闽南方言丧失了效用是推行“国语”的一大阻力。因日语和台湾话毫无关系,许多台胞觉得“国语”和台湾话也是毫无关系,只知用学外国语的方法来学“国语”,死记硬背,未能举一反三。有些教育程度较低的人,一听到内地来的人说出和台湾话差不多的词语,以为他说的是台湾话而不是“国语”。为此,魏建功发表几篇论文,题目是“台湾音系还魂说”、“从台湾语学习国语”、“怎样从台湾话学习国语”。何容撰文“恢复台湾话应有的言语地位”。这种方法经过怀疑和争辩,取得了社会的承认。
4、编印“台国”对照学习用书。“国推会”计划编一套“台国”对照学习用书,包括台省适用注音符号十八课、“国台”音对照字录、“台国”通用词汇、“台国”对照词汇、比较类推法“国语”会话易通。
5、教材教法。“国推会”于1946年10月,附设“示范国语推行所”一所,由教育部选派来台的“国语”专修科学生担任传习,由朱兆祥委员负责指导。下年度计划分区设立4所,以推广对照类推的学习方法。为了实验“国民学校”适用的“直接教学法”,1946年8月,教育处把原来的省立台北小学校改为“国推会”附设实验小学,完全用标准语教学,由从北平来台的有教学经验的教员,和教育部选派来台的“国语”专修科学生担任教学。从一年级起,作教法教材的实验,由王玉川常委负责指导,并编辑教材。
6、编印“国音”标准参考书。日本人编教的北京话的书错误较多,内地来台同胞“国语”各异,台胞感到莫名其妙。推行“国语”的急务是确立“国语”标准。“国推会”收集了政府历次公布的关于“国音”标准的文件和书籍,汇编成册,定名为《国音标准汇编》,由长官公署于1946年5月30日公布,作为全省推行标准“国语”的依据。第一辑业已编成付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