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快评第176期】
殖民地回归母国后,广大民众在精神层面上的变革通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台湾光复初期,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陈仪大刀阔斧,力排众议,坚决铲除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文化,变日语日文为中国的语言文字。这些做法对台湾青少年影响深远,其成效逐渐显现。今天台湾民众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话,熟练使用中文写作,与陈仪主导推行的“国语运动”、与一批祖国大陆来台的中小学中文教师的开创性工作是分不开的。
台湾光复初期,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为改造台胞的精神层面,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国语运动”。
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成立
在抗日战争期间,台湾总督府推行皇民化运动,向台湾民众宣扬日本皇国精神,教唱军国主义歌曲,强迫各级学校的学生接受日本国民训练,把中国人丑化成利己主义、蛮不讲理,没有国家观念、鸦片鬼的形象,抹灭台湾学生的中华祖国观念。学校废除汉文课程,学生一律讲日语,说台湾话要罚款。至1945年,台湾的日文普及率约70%。皇民化是要毁灭中华的国语、国文与历史,代之以日语日文,及日本历史。
出生于1920年代的台湾年轻人普遍在日本化的正规学校教育环境中长大,长期被灌输要对天皇和皇国效忠,成年后又被蒙骗要为“大东亚战争”献身,潜移默化。其中一些人对中华祖国和文化产生疏离感。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再一次打乱了中国现代化建设。日军在占领区内,实行“三光”政策,杀我同胞,搜刮物资,榨取民众血汗,强制推行日语教育,要用日本文化取代中华文化,妄图变中国人为天皇的奴隶。在抗日的烽火硝烟中,一盘散沙的中国人团结起来,冒着敌人的炮火,筑起新的长城,誓不臣倭,发酵成的中国民族主义反对日本,进而指向日本的语言、生活习惯、制度、器物等一切东西。广大民众反抗日本文化中的残暴性、奴役性,甚至全盘否定其中的合理成分。
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陈仪任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陈仪将原有的台湾总督府改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其他基本上沿袭旧有的行政架构。
语言是日常交流的工具,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载体。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所有的人都应该会说“国语”,使用“国文”。陈仪主张在各级学校,普遍教学“国语国文”,及中华历史。设文史专科学校及训练团,培养文史教师,希望在几年内,褪去日本色彩。
针对皇民化,长官公署以一切中国化为号召,大力普及“国语”教育。广大台胞也想学习“国语”。大陆各地的方言发音不一,东北人与福建人讲的语音差异较大,浙江人与江苏人讲的语音也不相同。台胞听到后觉得莫名其妙,不知所从。
大陆来台的官员,浙江人、福建人、广东人居多,“国语”并不标准,家乡口音甚重。台湾民众难免听不清、听不懂。陈仪本人的“国语”就不标准,绍兴口音很重。
光复初期,“国语”教学面临诸多困难。首先是师资问题,600多万台胞都要学“国语”,谁来教呢?就学校教育,1000多个“国民”学校,每一个学校要一个“国语”教员,就得1000余人。其次是方法问题,闽南语、客家语是同一个系统的语言,应该有更方便的方法。
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于1946年4月成立,大陆两位重要的“国语”推行专家魏建功与何容,担任“国推会”的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有方师铎、李剑南、齐铁恨、孙培良、王玉川,委员有马学良、黎锦熙、林绍贤、龚书炽、萧家霖、徐叙贤、周辨明、张同光、朱兆祥、沈仲章、曾德培、叶桐、严学宭、吴守礼、王洁宇、王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