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仪决心铲除日本殖民文化
《开罗宣言》发表后,国民政府开始筹划台湾的收复工作。1944年3月中旬,蒋介石在“中央设计局”辖下成立台湾调查委员会,作为研究收复台湾的职能机构,任命陈仪为主任委员。
陈仪在福建省主席任内,组织人员,对“日据”下台湾展开大规模考察,并于1935年10月亲自赴台考察,是国民党高层官员中少有的“台湾通”。陈仪在肯定日本治台有若干长处的同时,对日本在台湾的殖民教育持彻底否定的态度。
陈仪指出,收复台湾以后,必须消灭殖民主义,在文化教育方面,“(1)彻底铲除过去不平等的教育制度,凡是台人,受教育的机会,完全均等。对于高等教育,不但使一切台人,均有机会受教育,而且须充分发展”。“(2)日本化的教育,必须铲除。收复台湾以后,使学生学习“国语”,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学生发展国家思想,与民族意识,是教育上最重要的三件事。”
对台湾总督府体制、统制经济、技术法规、农业改良,陈仪认为有可取之处,可为我所用,而日本教育、文化则是毒害人,必须彻底铲除,而不是容忍其存在。
1945年3月,陈仪等人草拟的《台湾接管计划纲要》通过审核,主要内容有:“接管后之文化设施,应增强民族意识,廓清奴化思想,普及教育机会,提高文化水准”。关于接管台湾教育的大政方针,陈仪做出了初步规划,决心将中华文化和教育推广到台湾,彻底铲除日本殖民文化,废除歧视性的殖民地教育,造福台湾人民。
台湾教育的祖国化
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陈仪任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陈仪将原有的台湾总督府改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其他基本上沿袭旧有的行政架构。
11月3日,陈仪在第一次孙中山纪念周谈到台湾的施政方针:“施政方针,分消极积极两方面,消极方面,在解除人民的痛苦。”“积极方面,在根据三民主义,为人民谋福利的增进,要做到这,途径很多,我今天先举其最重要者:第一,增加台湾同胞受教育及服务的机会。”“我在福建时,主张教育机会平等,工作机会平等,现在对于台湾,亦要实行这个主张。一面增加台胞受教育的机会,高等教育尤其要增加学生。”
重建台湾的工作分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心理建设。心理建设就是重建台湾的教育和文化,使台胞掌握中国的语言文字,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文化的心理层面较为保守,是文化的灵魂,变革的幅度与难度超过了物质层面与制度层面。教育的重建是实现心理建设的最主要的途径。
“光复”初期台湾教育的接收与重建可分为三个时期。1945年11月至1946年3月,为接收时期,长官公署建立教育行政机构,指定接收教育机关,设法使各学校继续上课,确立台湾省教育方针,作为重建教育的依据。1946年4月至7月,为调整时期,台湾省教育处依照既定方针,从事调整及推进台湾省教育的准备,开始变“皇民化”教育为祖国化教育。1946年8月至12月,为祖国化教育的实施时期。
台湾省教育方针一反日本的殖民地教育政策,推行“中华民国”教育政策,主要内容是:1、阐扬三民主义。就教育职能而言,发扬民族精神,培养国民道德,训练自治能力,增进生活智能。2、培育民族文化。台湾文化属于世界性的有相当的成就,但属于中华民族性的却未得到发扬,培育工作乃当务之急。3、实施教育机会均等。台湾重归祖国怀抱,实施教育机会均等以满足台湾省学子求知愿望,实为教育的大政方针。